Wednesday, July 12, 2006

《生命的飲歌》

上周日睇的 -- 瑞典電影, 中文叫《生命的飲歌》, 英文譯As It is in Heaven。忘記了瑞典原名, 而且都唔識解。

其實見到佢個名直覺它和之前一類「一個好有音樂熱誠的人, 以音樂改變生命……」當然這套也是, 不過場景和「我們」「有關」, 所以多了點驚喜。

今次這位舉世知名的指揮家返回故鄉, 意外替教會教合唱團。而這個小鎮的詩班接近就「褶」的狀態, 成員都各有問題, 故事繼續展開。

竟究什麼人可以唱詩班, 什麼人又不可以? 詩班「應是」什麼人組成的? 「點解」「這些人」會出現在詩班既? 詩班要/ 應唱什麼? 抱什麼目的參加會唔會有問題? 什麼人可以教詩班?

我無參與過詩班, 唔知是什麼一回事, 只是偶然在你們口中聽到。(難度詩班在各地普遍沒落中? ) 所以進場後發現這電影講的是「詩班」, 題材有些親切, 有些特別。

電影中的詩班有不同的人, 教會又有好多人, 仲有村民。有跟你不同的人, 有你睇唔順眼的人, 最怕自己是別人睇唔順眼的那位。而偏偏這些人又會可能同你「在主內一起成長」幾十年。有人選擇發恕, 有人忍幾十年才出聲, 有人成人批評身邊的人, 有好多人無出聲……

無認真查導演的是否基督徒, 也不知這電影有無特別背景而拍。我又唔覺是要衝著基督教而來, 不覺是一套拍給基督徒的作品。也不是一套影音使團式的「福音電影」。大概只是一套電影剛巧遇上詩班做主題吧。但他拍的野又幾到肉。

英文片名譯做As it is in Heaven。看過後, 另有一番滋味。

淡淡然的情調, 樸實的故事和拍攝手法, 可以慢慢品嚐。

這不是一套特別給督基徒/ 非基督徒的電影。大家也不用因我這樣寫而帶「有色眼鏡」看它。若把「教會詩班」理解為一個群體, 那這電影的涉及點更擴闊, 和你和我也有關。

電影中沒有英雄。音樂指揮家「不是」英雄, 不是一出場就會「發光」, 反而會被人打, 亦會逃避。又或說, 電影中有許多英雄, 每個人忽然一刻成為英雄。每個人都可以是英雄。

這電影有許多角式, 他們都經歷改變。指揮家教他們唱歌: 每個人都有最合適的音調, 只有找得到, 就能唱出最好的和聲。他們在試、尋找, 最後似乎都找到了。

如果人生都找得著屬於你自己的重點, 能捉緊生命, 應該會似 as it is in heaven。 天堂, 其實又有何遠?

Friday, July 07, 2006

銅鑼灣的世貿中心

去了世貿中心的商場行, 睇街睇人。我真的從未踏足過銅鑼灣的世貿中心。有些特別。我走到裏面的Esprit, 從窗往外看, 可以看到板前的號碼顯示器。站到板前門口往世貿中心那四層玻璃幕場, 兩層時裝店, 兩層食肆。哈, 看著裏頭的人, 有些像doll house 的感覺。似公仔箱內活動中的公仔人。而且它在洗手間指向商場的牆上自寫上往「Shopping Arcade」。看商場怎樣為自己名命, 有趣。而在這幢現代的商埸旁仍是幾層高的舊式「總統商場」。感覺有些奇怪。

想到班雅明欲對巴黎這個城市作全面的研究計劃。城市和商場, 商場和博物館, 人、街道、建築物…… 現代化都市仍然是吸引許多學者的研究課題, 畢竟「都市」這樣東西在人類歷史上太年輕了。

Crash

周日睇了 。得wor! 可惜很多人還未看過就大唱, 為《斷背山》喊不值。二者戲種明顯不同。但前者的故事、劇本的確複雜許多, 導演要處理得好亦不是易事。而且它的深度比「斷背」高多, 不只單向、一面到, 能觸及種族問題的多樣性和複習性: 首先不只「非洲人」和美國人。涉及的種族多達20 (我估) 並非「黑人」被「白人」歧視好慘, 所以他們會影響社會秩序, 同一時間又有古道熱腸的「白人」深明他們被歧視出手相助。若今時今日有紀錄只停留在這層面, 實在太膚淺。

故事場景在洛杉磯, 明寫種族 (衝突) 問題。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 不時有驚喜。對白、橋段, 好似估到又估佢吾到。有d位係「好抵死」。雖然人物眾多, 但各人皆有鮮明的做型 ( 或說職業), 不易迷失。每個出場的人都能牽動你的情緒, 即使你不認得他們的名字, 你還會記得他們的形象, 記得有一個小女孩, 有鎖匠, 有士多老闆, 有電台編導, 有「種族主義」警察, 仲有好多好多。它厲害的地方, 是即使只出現一兩幕的角色, 你之後仍得他們。兩天後, 我仍可以隨口數出十幾廿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