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09, 2007

《愛與淚相隨》老土愛情片?

日本片。導演是土井裕泰, 曾拍《藉著兩點說愛你》。 主角是長澤正美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和妻夫木聰( 5個相撲的少年) 。

簡單而言, 故事節情極其老土, (很似韓國那類所謂悲情愛情片)。你想得出同親人、事業、學業、家景等, 所有最老土的(慘)情節一次過出現在你面前。所謂純愛情片, 反而覺得不是太重。(不管是導演拍不出, 還是別人看後誤讀) 有人說感覺似《再見螢火蟲》, 大概是那類煽情片吧。不過由於情節盡在預料之內, 未必可煽到你流淚。(個人眼淺, 所以亦被煽中) 不過有點補充, 例如大話妹、流星花園、宮etc, 劇情也離不開夢幻式、童話式想像, 你可以話老土, 但仍有觀眾, 我同樣看得好開心。

情節未能, 導演拍攝手法和音樂或者能牽動你心。電影的最可取地方是導演拍攝手法流暢, 短時間內把不同時空的情節交錯一起, 仍然不失混亂。亦因為導演把許多他覺得會吸引、感動的情節快速文代, 所以每個片段真的很片段, 有點趕的感覺。非主角的"配菜" 情節雖然交代不多, 卻一矢中的。說不定它們才是導演的重心: 以市場主導的愛情原素作招徠和資金, 暗地(刻意/ 不刻意? )卻處處加入自己的重點。

只要你不顧著犯駁故事情節, 也不強烈抱著看" 純愛片"的心態, 簡簡單單只想找點東西做。有免費戲票, 有時間消磨, 大致還可以看。電影中還有其他東西可以吸引視線呢。(就以看港產年青偶像做的愛情片看吧, 總較它們優勝, )。它的確不是大片, 情節所謂老土, 愛情也不夠所謂"轟烈", 蕩氣迴場。 我卻看得舒服的。享受它的清新、溫馨、真摰和平凡的感覺。(若看過《藉》, 它的感覺就是那樣。 )

現在太多片雕琢夢幻的戀愛情節, 而且劇中主角往往不用工作卻又生活富足, 可以用全部時間來戀愛。一次半次的平凡, 又有何妨?

既然它可以在日本賣座, 總要加上日本的語境下才明白它賣得的原因。賣座的東西最重要是能引起觀眾共鳴。大概觀眾就是入場, 在電影中重拾日本社會正失落的東西吧。是人? 是情? 我對日本的情況不了解, 只好糊里糊塗的感受。

Monday, March 05, 2007

英女皇 輕輕談

看了《英女皇》,乘奧斯卡之勢、香港人殘餘殖民地感情, 加上對前朝倦戀, 應該有一定票房。英女皇在位多年, 媒體前的記錄卻是變化不多。她總是長期保持一貫姿態表情, 所以可以怎樣寫、寫什麼, 其實的確考導演功夫。寫一個「無表情」-- 至少表面看不到變化的人, 很難。把平淡寫出來, 不易。願意欣賞/ 體會平凡, 更難。 (說得很白: 市場大多數愛看起承轉合、高潮佚起的電影。)

《魔間迷宮》輕談

《魔間迷宮》的童畫包裝感覺似《獅子 女巫 魔衣櫥》。最表面, 魔指的是魔幻、魔法, 並非鬼片中的魔。(不把"壞角式"似"惡魔" 的廣義計算)。沒有鬼片式恐怖, 不過暴力和令人心寒的鏡頭絕對遠超《獅》(當然, 《獅》根本不是賣這些)。所以很多時我都掩著面看。

背景設在1944年西班牙「國家」仍未統一的年代, 主角女孩搬到郊區居住, 接觸了魔幻經歷。忘記了《獅》是否同樣設在戰爭時代。若《獅》的現實和魔幻比例是1:9, 《魔》便5:5, 或是6:4。如果《獅》是小孩的故事, 《魔》則是女性的故事。女性是電影的主角, 是鮮有的電影角度。(導演是男性)。

戰爭動蕩的世代, 特別容易流傳神畫, 大家都盼望有更好的未來, 《聊齋》、《西遊記》全都是這些時刻的產物。不得志的現實生活, 容易令人逃避至幻想之中。

未知是否不是小童, 覺得《魔》有點悶。我看《獅》時同樣覺得悶, 有片刻打盹。不過若你愛看《獅》, 你應該會愛這一套。看電影總是很個人的, 希望不會影響你不入場。它是一套大製作, 亦在奧斯卡獲獎, 我也愛它的西班牙語呢。雖然美國公司有份參與, 但總算是說西班牙語的電影, 也算是港人較少接觸的, 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