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6, 2006

《尋找他媽...他者的故事》(Transamerica)

幸好有「文化研究」打打底,才不至太過「眼突」。擁有宗教背景,亦帶來另一番滋味。

相對於《斷背山》,教會應該更有理由「理會」這片。它應該更觸動教會宗教人士的神經。一些教會評擊《斷》,持著是它鼓吹同性戀、破壞家庭和諧云云。不過它從沒正面衝著教會對同性戀的態度,而是質詢控訴整個社會,整個時代。相反,《尋》卻多處質問教會,把最根本/敏感的問題放在大熒幕前,向大眾要求答案。若教會對含蓄的《斷》大為緊張,那似乎更應準備如何回應《尋》。

《尋》不只是一部關於變性人的電影,更包括各種被主流社會邊緣化、被標籤的群體:被性侵犯者、墨西哥人、美洲原著民(即所謂「印第安人」、「土著」)、猶太人;有我們無法理解的世界:吸毒、販賣毒品、賣淫、青少年罪行、酗酒、拍色情電影;以及現今社會的寫照:婚前性行為、單親、再婚、親子、煩人的電話傳銷、消費主義、……內容豐富、牽涉人物繁多,卻不混亂,很有戲味。個別人物即使出場時間少,仍能給人深刻鮮明的印象。

將要接受變性手術最後階段的主角,突然接到通知他有一個未成年兒子,並且犯事被捕。他/她在半推半就的情況、假借教會人員名義前往保釋兒子。當兒子發現保釋他的是變性人,便發出連串質詢,態度抗拒甚至厭惡。兒子惡意中傷反映主流社會對變性者的態度,而主角的反問正替這些長期被邊緣化群體發聲。矛盾的地方是,兒子是少年罪犯、以拍色情電影為志願,同樣被邊緣化,得不到社會大眾認同。他這「弱勢」的身份仍然毫不留情抨擊另一弱勢群體──是什麼社會使人面對「異己」時往往先採取對抗態度,除之而後快?

角式選擇假冒教會人員,大概只是配合國情,未必存心惡意挑戰。美國既是以基督教立國。主角要隱瞞身份,又要保釋視其為陌生人的兒子,這是最具說服力。畢竟教會還是經常行善的地方。但亦因如此,變性的話題也直接進和教會扯上關係。不過有一點要留意,電影不是刻意針對基督教,而是以基督教為符號,還有代表美國社會主流強勢聲音。

電影以輕鬆誇張的手法,除了談及變性,亦呈現一個我們很少談及、接觸,甚至發現的世界。住在「地底世界」(underworld)的人,如何過著我們認為「不合理」、「荒謬」的生活、如何成長?這世界真實地存在,只是少有媒體呈現他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是我們的解決方法?

說穿了,這只是一篇無病呻吟的文章,屬於一個態度含糊的遠觀者。

Tuesday, March 14, 2006

從女性出發,再看《斷背山》

「每人心目中都有一個斷背山。」

這句必引「金句」被神話化到如今地步,相信李安當初一定意料不到。

終於看了《斷背山》。

看與不看,也沒多大損失。不過看了還是較好,至少與同儕多一些話題,也算參與一部「經典」的誕生。讚頌的影評泛濫,用不著錦上添花。這戲被各界賦予的意義絕對遠遠多於此片本身。當紅程度似乎有點名不副實,傳媒炒作應記一功。老實說,看了十多分鐘已覺得不好看。還是覺得《慕尼黑》(Munich)好,甚至《弦途有你》(Walk The Line)、《冷血字傳》(Capote)也較它優勝。希望不會得罪喜歡它的朋友啦。

摘不下奧斯卡最佳電影,還是有其原因。

它的題材對我實在無新鮮感。看完沒有任何遺憾、沉重。它那「為世不容、天長地久、又無疾而終」的故事──抱歉,全完感受不到。

一套毫不浪漫兼很暴力的電影!兩位男主角的感情戲發展得很突然,無解釋。每次見面第一時間即時相擁、急不及待接吻發生性行為。錯覺?誤讀?他們是掛念對方還是掛念與對方進行性行為?

電影亦刻意從Ennis的父親和太太及牧場主人、描寫社會對同性戀的不接受。可是,即使全世界「欠」他們,也不代表他們可以負其他人。他們對家庭、太太及仔女的態度實在差勁!重點已不在於他們是否「貞忠」。偷情還偷情,可否行遠d,可否仍顧及妻子感受?

Jack──一個濫得很的雙性戀者,對性需要十分渴求。他可能深愛Ennis,但更愛自己。見他對競技場上所謂的「救命恩人」、他太太、密西哥男性性工作者,幾近對任何人也有「興趣」,目的似乎只是性需要。

Ennis──娶了太太,生了小孩。完全極度大男人及自以為是。他怎可以硬把女兒帶到妻子工作地點又不顧而去?經常對妻子呼喝,即使離婚後一次相聚竟向其動粗!對之後的女朋友又拖泥帶水……

對倆位男主角都反感得很。

全片最浪漫的情節就是偶爾的「精警」、「情深」對話。

電影若不是李安(華人)執導「外國」題材,不是在荷理活(還要是所謂低成本)拍攝,沒有傳媒或大眾平日少看所謂非主流及同志電影的炒作,怎會被捧得天上高?電影鏡頭處處流露李安要拍一齣「經典」:名川大山、對話、定格人物姿態、風景、音樂運用以及不用。好可惜,更美更壯觀的風鏡已看過,對它風景補捉,同樣沒多大感覺。

看得太遲,盛讚評論看得太多。年少氣盛,偏與主流唱反調。與其說本人是為反而反(事實當然不是),倒希望被視作從女性出發,再看《斷背山》。

最後一句,導演雖然同情當年同性戀者的遭遇,但整套戲是從異性戀者的角度凝視(gazing) 同性戀者。而電影「大收」,未必僅指向社會接受度提高,觀眾也許抱著偷窺同性戀者(「他者」)的心態湊熱鬧。怎樣也不至於改變人的性取向,鼓動破壞家庭的風氣。教會其實無需那麼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