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城》同《滿城盡帶黃金甲》。兩套都是sad story。傷城真的很「傷」, 電影中其中兩條主線因誤會 (命運作弄?) 而起, 同樣以悲劇告終。他們未看清事實全部, 自己想像並確信那是「真相」, 做出決定。然後, 身邊的証據、事情發展告訴你:「你選擇錯了。」
遺忘、背負、面對。 處理歷史和過去的態度影響以後所行的路。電影中沒有人遺忘過去。梁朝偉沒有、金城武沒有、徐靜蕾沒有。悲劇的人, 可能往往被回憶牽著走, 他們都忽略當下發生的人和事。
到底是什麼導演, 身處怎樣的城市, 拍出這樣一套電影?
《滿城盡帶黃金甲》全片影像好閃! 簡直要帶太陽鏡! 同樣是張藝謀拍給外國人, 窮奢極侈的製作。那種精雕細琢純為滿足個人慾望而絕不是情節需要。若不是中國有今時今日的所謂「國力」, 是不會拍到這類片。窮的導演拍的多是現實為本、簡約主義的劇場 (無錢做度具嘛!)
作為一個外國人, 看此片一定額外有切感。經常見到片中的琉璃柱長廊, (點呀? 唐朝宮廷已興行歐洲宮廷的建築? ) 仕女們要束腰豐胸, (這不是西方17,18世紀, 似莎士比亞故事的主角嗎? ) 還有千軍萬馬兩軍對峙場面, 跟羅馬帝國打仗無異。主角間親暱的擁抱、親吻 ,我是指上而下的所謂親情表現,, 十足十西方家庭的行徑。(不要緊, 香港同樣有幾位影帝齊齊扮日本人的《頭文字d》)。
劇情方面, 比《夜宴》豐富一點。林昭榮在上周六明報已「解釋」戲名的出處 , 電影的「隱喻」, 讚它是一套反建制權威的作品。真的嗎? 我同意電影中有權的人(皇帝)在訂規矩、下位者各出謀反抗挑戰他。不過, 最後是什麼? 在位者仍然安坐龍倚, 挑戰者全部失敗。更見一幕由許多公公把舖滿皇城的屍體逐一拖走, 用水清洗血跡, 然後重新擺放菊花、新地氈, 繼續進行慶典, 歌舞昇平?#25105;竟然想起89年64事件, 天安門一役, 官方說沒有死過一個人, 整個廣場第二天清晨已經找不到任何血跡。是的, 說故事 (歷史) 的人是誰? 真相是什麼?
日本不承認「南京大屠殺」, 中國同樣沒有「89民運」的真相。不過世界仍然運行, 有權勢的人仍然掌握說故事的權。
有人說電影最後是開放式結局。是嗎? 即使是所謂「開放式」, 強弱顯而易見。可能導演明大家"心照", 不用講得太清楚。
最有趣應該是我(記者)執筆 -- 一位每日製造歷史、檔案資料的從業員, 把兩套大抵上無關係的電影用歷史、過去扯在一起。
2 comments:
Dear Michelle,
Long time no see... How are you? This is Candy, your friend who enjoys reading your blog today. I hope to meet you again.
Have a good day!
Love,
Candy
thanks ar! you are the first who left message for me lei.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