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0, 2009

禮貌

前幾日我坐屋邨的升降機, 一個穿著校服的高小女生正按下關門掣, 另一位女士在最後一刹按到大堂的開門掣, 門再次打開, 步入升降機。同一時間, 那女學生很大聲及不耐煩地「gip」一聲。

約十秒的升降機旅程, 我注目看這女學生, (其實是「啤」), 要不是附近擠滿人, 我完全想出聲教訓她沒禮貌。現在才高小, 沒有人教她, 她可會在未來數十年都這樣待人?

然後我努力回憶, 誰教我坐升降機要等人呢? 讀小學中學時都沒有升降機, 該不會在學校學會。我最早坐升降機的記憶不是白田村外婆家, 就是油麻地的老家。不過始終想不起長輩曾否對我說什麼坐升降機的禮儀和規則。

如果他們都沒有刻意教, 到底我從那裏學來的呢? 是社會上無形的約定俗成嗎? 因為小時身邊的人都會等候「趕lift人」, 所以我無意中、自然地跟隨?

在英國交流半年, 那時坐巴士, 每位上車乘客都對司機說「Thanks」。我無形中模仿他們, 直至回港初期。
照樣看來, 社會似乎不斷影響這代和下一代。我們「有禮貌」, 會排隊上車, 未必是天生特別善良、乖巧, 而是因為生長和生活於一個「排隊的社會」。如果整個社會都爭先恐後上車, 又怎能怪責那地的人沒有禮貌? 若我們任何行為都足以有意無意影響社會其他人, 每天的生活其實都充滿意義。

Thursday, April 16, 2009

愛的力量

「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 (洪水) 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雅歌8章7節)

大學同學Flora 和日本人Akiyuki 上周日的結婚。一場感動的婚禮, 由這篇歌頌愛情的詩歌展開序幕。以勇氣和愛, 他們終於步入教堂。胡露茜博士為他們分享, 祈禱和祝福。她道﹕數十年的仇恨經歷要一下子抺去, 的確不易。但真真實實在這對新人身上發生, 以愛衝破歷史的傷痛, 跨越不同的信仰。我和兩位同學都感動哭了。

Flora的父親已經七十多歲, 經歷中日戰爭, 數十年並未能使他釋懷。他起初反對Flora 和日本人做朋友, 然後反對他們交往, 更揚言不出席婚禮。Flora 是基督徒, 和非基督徒拍拖, 同時面對部分基督徒朋友的反對聲音。

是的, 她說過不只一次想放棄。

相隔兩地的愛情, 數年來只靠電話和MSN聯繫。去年決定結婚, Flora先到日本學日文, 學文化。上學車費每天逾港幣150元, 好貴, 她哭了。逛超市, 東西都不平宜, 她又哭了。她性格獨立, 一下子要經濟上完全依賴丈夫, 不可為家庭付出, 很難過。Aki 就一次一次鼓勵她堅持。分手何難? 堅持卻不容易。愛情, 從來和犧牲同義。

Aki先以日文宣讀誓詞, 後以普通話再讀一遍, Flora則以廣東話和日文宣讀。忘了怎樣讀出非母語的婚盟, 聽著對方提醒, 逐個字慢慢念出。簽婚書後, Aki 83歲的祖母和Flora 母親相擁而笑。歷史包袱似乎在她們身上不留痕跡。愛仇敵, 談何容易? Flora 的父親雖然沒有牽著女兒入教堂, 但因著對女兒的愛, 超越回憶帶來的恨, 他作出最大讓步出席婚禮。

眾人為他們送上兩首詩歌﹕《我信愛是恆久》和《Give Me Joy in My Heart》。好一場愛的禮讚!

Flora 在邀請卡印上感恩的句子, 在教堂行禮 , 有信息分享, 祈禱, 祝福緍;在婚宴中見證神的恩典夠用, 又可在夫家談論信仰。她更暫居日本仙台, 我教會去年剛好有一姊妹嫁給那裏的日本傳道人, 但願她們成為朋友。誰曉得上帝沒有在這婚姻之中?

願上帝繼續祝福Flora 的家庭!


後記1﹕「老土」的標題, 不是出於我手。它是《聖經》雅歌, 歌頌愛情偉大的小標題, 順手拈來。
後記2﹕Flora, 我最差揀禮物給人, 唯有送上賀文。

員工行政費

(16/3)下午收到cold call, 是IDD1560推銷便宜長途電話費。推銷員A介紹後, 要了我地址, 名字, 並問我信用卡號碼, 因為首次登記要先預繳200元。我說, 收到你寄來的資料才會自己入數。A說 10分鐘後會有另一位同事來電覆檢資料。不一會, B 來電覆檢資料。她再度問我拿信用卡號碼。我重申收到資料才決定會否使用服務。

B: 你要在3日內過數, 不然將會收取A的行政費80元。我懷疑是否聽錯, 再問清楚。

B: 若登記後3日內沒入數, 推銷員的開單會被當作碎單, 公司會向其收取80元行政費。

我慣常做法是先看清楚條文, 再決定。既然我無法肯定會用這IDD, 我即時叫B取消我張單, 免得害A罸錢。從來不清楚cold call這行怎樣運作, 從來都知道商家都係剝削;但總沒想過公司會向員工收取行政費。(我幫佢諗埋原因﹕防止亂開單, 開假單, 騙佣金…要罸你錢, 什麼原因都用得著。)

公司/ 僱主得到保障, 僱員的保障又在那裏呢?雖然小時聽歌神許冠傑唱歌, 從小懂得「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卻沒想過今時今日, 時薪沒有80元的人, 卻有機會付80元行政費給公司。若公司的一張單的行政費要80元, 那員工的時薪應該是多少呢?

若近期有人向你推銷這, 而你不一定會登記, 請你高抬貴手, 即時說「不」! 謝謝!! 那公司的服務熱線: 82713981

差別

昨晚和朋友聚舊。最遲來的是急症室醫生, 他告訴我們, 來了一個南亞裔中槍人士, 子彈入腦, 實無得救。今天, 事件成為不少新聞頭條。一個隱藏山頭的懷疑非法入境者, 因怒吼, 或小解(?)滋擾附近民居, 警員接投訴後到場處理, 後因暴力升級, 最終開槍。

調查未出, 說什麼似乎往然。不過, 新聞同時報導, 不少南亞裔人誤信港府有特赦之類, 付出高昂費用偷渡來港, 欠下巨債又無處容身, 會做「黑工」, 執垃圾食或)訓街。

婆婆年老, 去年喪偶獨居。我們請了印尼家庭傭工幫忙。她來了約一個月, 年紀和我相約, 或者再細一兩年, 頗漂亮。據顧傭公司說, 她頭7 個月薪金全歸印尼公司作介紹和培訓費。(每月約三千多元) 她自願選擇不放星期日, (無錢無親朋,唔識路唔識講吧, 印尼不代表懂英語) 即是這一年她每天都在我婆婆家打工。

如果這些你未聽過, 好興你今天知道了。若你耳熟能詳, 希望你仍存有惻隱之心。
到底是什麼原因, 讓我們的差別這樣大?

《Revolutionary Road (浮生路)》I﹕生活革命

「我每日咁辛苦, 返份討厭的工, 都係為了供樓養你們…」──節錄自丈夫與妻子的吵架

七年前, 琦溫絲莉和里安納度首次相遇, 她問﹕「你將來想幹什麼? 」他說﹕「唔知喎。嗯…真係要我答, 可能會好耐…要答半年。」那時女是戲劇系學生, 男在打散工。鏡頭一轉已是7 年後, 二人組織家庭, 男打寫字樓工, 女是全職家庭主婦, 育有一子一女, 在Revolutionary Road定居。

相同的事(生活) 持續七年, 然後?

二人愈加抱怨過著重覆的生活, 丈夫工作沉悶苦無突破。鏡頭下, 每天穿西裝、帶帽、垂頭、手執報紙等火車上班。離開車站, 幾近隱沒在上班人潮中 (即使他是里安納度)。嘆氣回到辦工桌, 坐一會就給上司召進房「照肺」, 上一份建議書又被彈回頭……賢妻良母的生活好不了多少, 每天煮飯湊仔做家務, 間中客串不怎麼專業的劇社 (她是主修戲劇)。

丈夫30歲生日, 妻子重提他年輕時的理想﹕到巴黎生活。丈夫決定辭職。鏡頭再次拍攝的上班的情況, 突寫他的出眾 (上班一族)──昂首闊步, 數分鐘重做建議書。夫妻把計劃興奮地告訴朋友、鄰居、同事, 全部都暗笑計劃太不切實際, 他們痴線。除了一位, 鄰居的中年兒子, 數學天才但被症斷有精神病。這位瘋子, 和他們一起笑談社會的瘋狂﹕大家都是騙子, 為生活騙人騙自己。

導演當然不會就此「Happy Ending」。丈夫HEA做的計劃書得到大老闆的讚賞, 妻子再度懷孕, 加上別人的負面意見。丈夫開始猶豫, 陷入爭扎。他若決心放棄, 反而沒大不了。倘若以妻子懷孕作藉口 (為了家人, 3 個子孩, 我不得不放棄理想, 甘於平淡, 追求安穩的生活), 順理成章改變計劃, 只是逃避, 成為他口中那些自我欺騙渡日的人。最後他決定放棄, 眾人都讚好。惟獨鄰人瘋兒子反問﹕巴黎沒有人生小孩嗎? 妻子嘗試回復從前的生活, 為丈夫煮早餐, 送他出門。原來有些事情發生了, 不能改變。她決定為自己人生作出最後的選擇, 為了忠於自己, 結果悲劇告終。

這不是家庭倫理片, 愛情也不是主菜, 工作才是最對關注的問題。天天上班既然和受苦受難無異, 那為何要繼續? 真的沒有選擇? 電演取材自現實生活, 當中對白肯定你和我都說過。改變既有生活, 真的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革命道」、「革命夫妻」, 單單這些名字已經充滿象徵意味。要生活不一樣, 唯有革命?

《讀書好》﹕梁文道訪問黎智英

《讀書好》最新一期(三、四月號)載有一篇梁文道訪問黎智英的報導,談及黎為何看書、看什麼書、怎樣看書、如何看閱讀、如何自學學好英文……

梁在引言寫到,黎雖然沒有上學,但英文好得可以扮ABC。我對黎沒什麼認識,頂多知他是蘋果日報、壹周刊的老闆,把狗仔隊的偷窺式採訪推上高峰。改變香港原有的報業生態(年輕的讀者,若你翻查蘋果日報的資料,便會發現它的出現何其哄動),最愛它不擦政府鞋。

看罷訪問,儘管未必認同他的處事手法或觀點,但對他多了一份敬重和欣賞。訪問中他剖白心事,坦然不曾正式上學感自卑,看書為他帶來尊嚴。。最初看好的英文書是如何做百萬富翁,很快發覺胡說八道。不愛看歷史,因為要忘記從前當童工被人「遭質」的日子。他只看朋友說好的書。一口氣買下作者全套作品,因為他是要作者整套學術思想, 變成「gerden in my (his) backyard, instead of just cut flowers」。看不明的書他會反覆閱讀,把經常查過了字典又忘記的生字抄下來。自認是「左仔」,不看「右仔」的作品。若作者好出名而他沒有看過其作品,他解釋因作者是「左仔」。

問者和答者都博覽羣書。黎說John Rawls是「左仔」,梁即回應他頂多只是個「左傾的自由主義者」。這刻兩人超越問和答的關係,變成互動交流,大家都談得過癮。(問和答者「有番咁上下」才可)

黎現在減少了閱讀時間,但每天仍不少於四小時。生活忙碌,二千字的文章都在電話打出來。這篇用nokia 2160打出來的文章,算是我對這訪問少少回應吧。

《讀書好》, 一本推廣閱讀的免費月刊
網站﹕www.books4you.com.hk

《愛失償》﹕結婚很難

周迅主演的《愛失償》有兩條主線﹕她為了尋找失蹤四年的男朋友, 於是當的士司機; 另一條是她被兩個外省乘客打劫, 險象環生。看似兩條主線, 到頭來原是敍述著相同的故事--中國內地農村或城市的男人/ 男朋友為了娶妻, 決定從事非法活動 (販毒), 結果悲劇告終。

無獨有偶, 電影節上演的中國電影《瘋狂的賽車》, 其中一條副線, 同樣講述是兩個男人為了回鄉娶妻, 於是當上殺手。

在中國娶妻 (特別是窮鄉僻壤) 真的很難? 《愛》中的男子, 說女朋友的媽媽跟她說﹕「你讀書唔成, 不如學你同學咁陪人瞓, 好賺個幾百塊。」有一晚真的帶了個男人回家迫她, 她就逃跑了。這媽媽告訴他, 要是有一萬元, 我就不理你和女兒的事。於是他和哥哥嘗試運白粉。

周迅的男朋友失蹤四年, 卻間斷寫信給她。來信中透露正做個出色的人, 有點成就便回來找她, 和她結婚。

對國情不甚了解, 想不到拿婚姻當生意的情況仍然普遍於國內。香港呢?結婚似乎也不易。說沒錢結婚者大有人在。到底從何時開始,結婚成為貴族玩意?婚宴愈趨豪華,離婚率卻逾半的世代,相比起難忘的婚宴,難忘的婚姻關係更教人期待。

婚姻絕不是浪漫的事,乃關乎彼此的委身。因金錢問題而拒絕結婚,似乎太輕看彼此間的承諾。婚姻不只建立在財富和奢華之上。婚禮是一場莊嚴儀式,愛侶公開向眾人宣告一生的承諾, 才是婚禮最珍貴之處,其他都只是錦上添花,何用強求?

在此順便祝賀將會旅行結婚及選擇只在教堂舉行婚禮的朋友幸福快樂!願創造婚姻的上帝親自祝福你們!

《茱麗葉愛可蘭》﹕多餘不多餘

伊朗電影《茱麗葉愛可蘭》講述伊朗男主角在黎巴嫩工幹, 遇上在法國長大, 後回留黎巴嫩女主角。相方一見鍾情, 女主角(原名茱麗葉)本是天主教徒, 遇上他便改信回教(改埋名), 日夜手持可蘭經讀頌。更在黎巴嫩閃電結婚。

新婚夫妻返回伊朗, 卻是麻煩的開始。這位初信的回徒新袍, 恭恭敬敬, 遵守可蘭經的教誨, 更以經上教訓奶奶, 姨媽姑姐和鄰居。可憐她忠心虔敬, 卻不知道回教徒都會變成「老油條」, 經典律法其實可以得過且過。

新袍仔教訓她們不可講「是非」, 凌晨時份叫醒全屋早禱, 又教訓肉販要尊重錢財 (她的做法是近乎燙直銀錢)……事情鬧大, 婆媳關係惡劣, 家無寧日家, 丈夫都不幫她。事情傳到他上司, 上司便責他﹕「你太太太太爺娶幾十個老婆都無事, 你一個都搞唔掂?!」結果教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全家連丈夫都時刻雞蛋挑骨頭, 批評她觸犯可蘭經。終於, 妻子心灰返回黎巴嫩……

面對陌生的語言 (波斯語) , 只能追英文字幕, 全場仍然笑聲不絕。鏡頭對準平日沒多大機會接觸和認識的伊朗和黎巴嫩, 展現回教的習族規例, 當地風族文化 (如婦女在家中都戴頭巾, 但沒遮面), 豐富菜餚。他們的生活、街道、店舖, 「普通到」和我們身邊的差不多。單從電影, 可不會聯想到恐怖份子、人民被獨裁政權統治, 正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婦女都飽受壓逼, 渴望解放、貧窮。

導演是伊朗人, 以他的角度拍攝家鄉的電影。在他眼中, 伊朗、黎巴嫩人人民充滿活力而快樂, 有人對回教教條採取「彈性措施」。雖然傳統仍是相親為主, 但偶然都有人「自把自為」。間中以當地人回應戰爭的輕描淡寫, 「明寸」以色列。(主角在黎巴嫩工幹, 當地人司機接獲可能受攻擊, 拋下難gag一句﹕我帶你們到xx區, 那裏很多西方人, 以色列不會炸。)

唯一「敗筆」 (純粹個人意見), 導演在電影未段透過的士司機講主旨, 點得太明。男主角知衰, 決定去黎巴嫩找老婆。她在黎國南部教小朋友可蘭經 (請別帶有色眼鏡。我們中國教讀書, 都係教四書五經) , 於是坐的士前往。南部在戰爭後成為廢墟 (最大可疑是和以色列的戰爭)。司機是巴勒斯坦人, 妻子和兒子都在戰爭中喪生, 在這裏謀生 (巴國早已國不成國)。他對男主角說一段肺腑話, 大意是宗教都是鼓吹和平, 只是人攪亂了。

或者, 導演的確不認為這是敗筆多餘。畢竟, 世界上仍有許多人以宗教、「正義」之名發動許多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