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1, 2010

出走, 為了尋走答案

(註:文為今年農曆新年前, 教會邀海外學生寫稿。昨天終於在《督道悅讀》2010年第三期出版。想不到事隔半年, 文中提到的問題依然適用。而且在連鎖快餐店相繼出言要脅最低工資如毒藥或洪水猛獸時, 文中的觀點更值得基督徒思考。)

=====================

朋友戲言,「香港特區」倒不如改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限公司」,更貼切。本地人均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連年高踞全球,貧富懸殊卻位列第一。貧窮人口過百萬。有人很努力工作,卻只能賺取微薄不足以糊口的收入。政府政策一次又一次公然向商賈傾斜。首長更說祖國經濟繁榮,叫大家向前(錢?)看,忘記「六四」。還有菜園村高鐵事件……香港社會不公義的情況每況愈下。

我窒息了。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加書6:8)」

在中國因「間諜」罪坐冤獄,在獄中信主的傳媒工作者程翔,今年三月在第四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上分享,基督徒最難在生活中實踐「行公義」。他解釋,「好憐憫容易做,教會多年來做了很多社會救濟的工作;存謙卑的心也是很多教會和信徒經常會談的事;但要行公義,或多或少會出現與社會當權者過不去的情況,當權者亦不一定會聽這些訴求。」

聖經清清楚楚指出上帝對信徒的要求,「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三者是「必答題」,不是按個人喜好選擇。可惜,信徒要求公義的聲音在我們的社會似乎微弱得很。以至一個天主教徒的首長,無壓力不需決心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反而前主教陳日君仍會大聲疾呼遷拆菜園村是不公義的事。我不是社會的決策者,人微言輕。身為信徒多年,我不知道有什麼方法改變社會。不求翻天覆地的改變,「抄」奸商巨賈的產業,只是卑微地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生活。禱告以外,我還可做什麼?怎樣才不負「基督徒」的名,把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出國,或多或少抱著逃避心態。既然無法亦不願面對自身的社會環境,唯有出走。留學是較可行的方法。至於為何是芬蘭?因為免費。的確,在香港讀大學,每年學費四萬多,「免費」一詞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幸好有張家輝的旅遊特輯,我不用再多費唇舌。

有驚無險,最後上帝把我帶到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碩士課程。開學典禮上,校長Thomas Wilhelmssonm致詞,提到本大學的使命是「建立人道和公義的社會(Build a humanized and judge society)」。原來大學不只是追求世界排名,追求畢業生就業率和薪酬創新高,還有這樣的使命。我算來對地方了。

同時,我參加芬蘭華人教會聚會,接觸來自各地各省的中國人。他們不是在這裏讀書,畢業後留下工作賺取高薪;就是透過芬蘭政府輸入外地廉價勞工計劃入境。兩者背景和生活上差距,沒有拉遠彼此的關係。

我有一位朋友廿十六歲,國內大學畢業,來這裏當清潔工。聽見這位和自己同齡的女子孩,竟然專程來這當清潔工。心內即時產生一種造物弄人,「悲劇」、很可惜的感覺。然而她怎樣形容這裏的生活呢?工資足夠讓她租住比香港板間房和籠屋好的房間。五天工作,每天八小時,壓力遠比內地低。工餘時間學芬蘭文鋼琴去旅行。公眾假期外,每年更享有四星期的長假,足夠回鄉探親。即使從事這種在香港認為「卑微得很」的行業,她仍然活得很有尊嚴,有合理的生活質素。而且她不是少數例子。

類似的工作性質,不同地方卻得到天壤之別待遇。又一個令香港人難以相信接受的實例。在芬蘭,我卻日復日面對這種感受,想像畢業後回港的非人工作及生活。不期然想:倒不如留在芬蘭──一個尊重每個普通人的國家。這的確是很多教會內中國人的選擇,國內社會和政治環境實在太差,留在這兒更好。

往往,很快有人簡單解釋兩地差異原因。本港政府商賈最喜歡以「高稅制」解釋這一切,卻無人提到低收入人士的稅率比香港還要低。但我們可否多想一想,「高稅制」背後的原意?或者這些國家的人民相信政府有責任照顧社會。同意較富裕的一羣理所當然照顧貧窮人。人人生而平等,各人在工作崗位付出的努力都應看重,刻意讓各行各業的階層收入不會差距太遠。

我不是要香港變成另一個芬蘭(那管某程上的確很想)。制度改變不是一朝一夕。但至少,我們可從心態上著手,堅信人人(不論是大學畢業生,中學程度,外來移民,少數族裔……)應享有合理生活的權利,懷疑「低技術人士」只配賺取微薄無法養家改善生活的人工的歪理。不只細聽一百萬貧窮人的故事,更思考如何徹底改變不公義的現象?把他們的生活納入每周甚至每天禱告事項。

馬太福音記載一段基督徒耳熟能詳的故事。「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章35至40節)

作為信徒,首要愛神,其次愛別人如同愛自己。我們追求舒適生活時,別人生活是否舒適便和我們有關。我們工作期望合理待遇時,別人工作待遇是否合理亦於我們有分。電視媒體我們都聽過許多貧窮人的故事。除了同情,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協助別人徹底改善生活?實不相瞞,這是我在芬蘭最渴望尋找的答案。

如果餐廳東主表示說:「要增加洗碗女工的薪酬,食物便要加價。」假設他所言非虛,你贊成嗎?

Friday, July 09, 2010

將軍澳-藍田隧道系列:區議會失職 嘉年華比基建更重要

政府的諮詢工作往往為人詬病。用的是法律文件、官腔、艱澀只有工程師才看得懂的圖表,而且資料往往「講D唔講D」。市民根本難以明白。既然舖橋起道就是為了香港普羅大眾。何以市民覺得這些關乎日常生活的事深不可測,往往事前一頭霧水,最後一刻才知道?以油麗邨個案為例,附近將要興建「大堆蛇餅」隧道高架路,日後噪音和空氣污染之嚴重可以想像。翻查觀塘區議會記錄,土木工程拓展署(下稱土拓署)在2007及2008年已到區議會諮詢,並曾與茶果嶺村民及所屬區議員呂東孩會面,因為舊方案的道路會將該村「從中間斬開一半」。總不能因為油麗村沒有被「斬開」,就不配獲得更早的諮詢吧。署方是否要公開與個別屋苑居民諮詢的原則及標準呢?區議員和區議會又擔當什麼角色?

油麗邨所屬的區議員是黎樹濠,其辦公室正正座落油麗邨範圍內。為什麼兩年來沒有做好居民的諮詢工作?諮詢會後我找他問及相關工程,他竟然說可能我是記者,所以較其他居民更早知道。究竟這是什麼道理和解釋?(本人當時純粹以居民身份詢問和表達意見,有可能他從家父口中知道曾任記者一事)我多次追問為什麼油麗邨居民無人知。除了電梯大堂那張又簡化又不起眼的諮詢會海報外,他如何讓居民知道這大件事?他回應「張海報很遲才來到」、「一收到已經貼各電梯大堂」。坦白說,有多少人會經常留意大堂貼滿各類蛇宴、公屋扣分等通告?再者,那張所謂的諮詢會海報,資料極少。除資詢會時間地點外,只有一幅區內鳥瞰圖,標明工程鄰近的屋苑,隧道走線呈「Y」型。若署方把「蛇餅」狀的設計加入海報中,居民的回響可能更大。

可笑的是,我周二(7月6日)出席觀塘區議會旁聽土拓署的介紹。一位藍田區議員質問土拓署,可否早點諮詢。他亦是開會前一天才在網上看到隧道會從兩個藍田屋苑底下穿過。原來區議員的資訊亦未必較市民更快更清楚。區議員均表達觀塘區居民多年來受交通噪音滋擾,不希望這工程會重蹈覆轍。但署方在諮詢會上仍然無法提交工程進行時及完工後的環境評估報告,只回應一定會進行。

更諷刺的事陸續有來。當日會議其中一個議程是「2010觀塘節活動內容及財政預算」。根據派發資料,這個活動將在本年9月至10月舉行,目的是「加強居民對觀塘的歸屬感,發揚『我愛觀塘』的精神」,總開支約500萬元。區議會會向「全觀塘區居民」派發節目宣傳單張,更預算以12萬元在全港九新界購買巴士電視廣告、10萬元的傳單、大型牆廣告及海報、地鐵站廣告等。活動為期僅兩個月,卻得到如此宣傳。反觀「將軍澳-藍田隧道」工程,建造需四年,花費至少140億,為區內居民帶來的影響是一生一世。難道它不配得到更多更廣泛的宣傳和資諮嗎?

油麗邨居民以至藍田觀塘居民對方案毫不知情,實在是「合情合理」。


再次提醒:第二階段諮詢直至7月16日(不周五)。請各位鼓勵身邊的將軍澳、藍田、觀塘、油塘、茶果嶺村朋友居民踴躍表達意見。

將軍澳-藍田隧道系列:傳媒角度


自從上月22月出席「將軍澳-藍田隧道(茶果嶺段)」諮詢會後,才驚覺家住的油麗村附近將來會起有如「蛇餅」的多條行車天橋,就是連接將軍澳、啓德至西九龍的6號幹線。諮詢會後筆者隨意在屋邨範圍詢問約50街坊,連同其中3個互助委員會,都無人知曉。其中一個街坊的回答最適合形容政府的所謂諮詢:「吓,正常人都唔會知喎」。既然油麗邨將來毗鄰地盤,是茶果嶺村以外最受影響的屋苑,到底為什麼無居民知道呢?即使和工程地盤有一山之隔的麗港城居民似乎比我們更清楚,以至在諮詢會上提出工程加設一條道路方便其居民使用該幹線。政府和區議員的諮詢工作當然要負最大責任,但傳媒的報導對普羅市民明白政府政策未來規劃更為重要。本文希望透過慧科新聞搜尋,嘗試淺析傳媒報導的角度。

20056月,新聞報開始出現「將軍澳-藍田隧道」(下簡稱藍田隧道)。20052007年期間,在港聞版、要聞版和區報為多,各大主要報章及免費報章am730亦有報導,共34篇。大部分報導主要引述政府資料,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向立法會呈交文件,建議興建將軍澳通往藍田的隧道,改善將軍澳隧道的交通。預計2016完工,將軍澳直通西九龍只需10分鐘。

當中只有大公報(2005.6.21)一則輕輕提及「油塘」,「方案之一「西岸公路」,建議興建一條沿海公路連接將軍澳及油塘,但這方案需要在維多利亞港及將軍澳海域分別填海九公頃及十二公頃,政府因此決定不採納。」另太陽報(2007.6.23)有提及油麗邨「計劃中,西岸公路(已被否決方案)以油塘區油麗邨對出之道路為隧道出口,可連接東隧九龍出口,而油塘新建道路則可經茶果嶺連接觀塘,而隧道的將軍澳入口將連接地區道路P2路,以接連寶邑路、寶順路及環保大道。」

若鍵入「藍田隧道」和「污染」的搜尋字眼,則只有3個結果。一篇是交代中國交通建設業積,在港參與「改善污染工程」和「藍田隧道地盤開拓及隧道工程」。另一篇是對將軍澳居民對將來興建D4行車天橋帶來噪音污染,要求擱置其中計劃。最後一篇提及九龍城區議員李蓮指「幹線主要由隧道貫穿各區,減低地面污染是好事」。所以嚴格來說,它們沒有以油塘或藍田居民將要面對的空氣和噪音污染的角度來報導。

2008年起,關於藍田隧道的報導大增,至今(2010.7.8)已有118宗,估計和日出康城已經推出及入伙有關。其中37篇,即佔所有報導三分之一。絕大多數是出現在地產版,報道日出康城中的領都、首都除港鐵站外,亦鄰近將興建的藍田隧道,交通方便,物業具升值潛力。33篇把藍田隧道和將軍澳大橋兩項工程一起報導。仍是從將軍澳居民角度出發,基建將來可減輕區內交通壓力。

只有約12篇提到工程帶來的污染及影響。經濟日報東九龍區報(2008.4.3)以「隧道將污染麗港城」、東方日報(2008.7.19) 題為「隧道將污染半個將軍澳」。經濟日報較為詳盡 (2008.7.19)提及「將軍澳東面和西面海岸綫的小型珊瑚群,和區內的漁業均可能構成影響。」、「隧道通車之後,菲律賓枝牙鰕虎魚的幼魚或幼蟲,亦會因填海而破壞了牠們往返海洋棲所的通道。」、「顧問未有具體說明污染敏感區會受到甚麼污染問題,和哪種程度的污染,但總體指當興建將軍澳至藍田隧道時,掘路、挖掘、爆破、削切石坡、打樁、鋪設混凝土及處理泥石時會產生噪音,對附近民居和學校都構成影響。」、「工程前後會令附近55個現存及規劃中的住宅屋苑和學校」;太陽報(2008.7.19)報導「將令油塘、藍田、將軍澳一帶的二十九個屋苑,包括麗港城、匯景花園、維景灣畔、將軍澳豪庭等,以及十七間學校和其他發展區,受到空氣質素及噪音的影響。」;東方日報(2008.7.19)「兩項工程不但影響將軍澳海灣的水質,產生的噪音及空氣污染亦會影響油塘、將軍澳及觀塘一帶屋苑及學校。」

2005至今5年多,傳媒報導藍田隧道工程時,焦點明顯落在將軍澳居民日後如何受惠。相反,將來藍田油塘茶果嶺地區因工程遭受嚴重的噪音、空氣污染等影響,卻只是蜻蜓點水式提及,如麗港城4次,匯景花園2次,油麗邨就只有2007年太陽報那一次。結果,油麗邨居民基本上蒙在鼓裡。直至有一位如我「八卦」的居民,無聊出席上月22日的諮詢會,才恍然大悟。

主流媒體在報導政府的工程時,通常很容易跌入政府預設的觀點和角度:工程基建是何其宏偉、創造就業、花費多少億。不禁令我想起中史科常說的亡國原因之一: 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另一常用觀點是從樓市得益的賣家角度,論述基建為物業帶來的升值。,同時卻沒有討論藍田的屋苑會否因此而「跌價」?城市失去的是什麼?新基建帶旺部分(特別是有錢/選擇)的人的同時,其 他受影響的居民生活質素卻被無理剝奪,卻偏偏佔報導最少篇幅。傳媒本身要負上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