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月22月出席「將軍澳-藍田隧道(茶果嶺段)」諮詢會後,才驚覺家住的油麗村附近將來會起有如「蛇餅」的多條行車天橋,就是連接將軍澳、啓德至西九龍的6號幹線。諮詢會後筆者隨意在屋邨範圍詢問約50街坊,連同其中3個互助委員會,都無人知曉。其中一個街坊的回答最適合形容政府的所謂諮詢:「吓,正常人都唔會知喎」。既然油麗邨將來毗鄰地盤,是茶果嶺村以外最受影響的屋苑,到底為什麼無居民知道呢?即使和工程地盤有一山之隔的麗港城居民似乎比我們更清楚,以至在諮詢會上提出工程加設一條道路方便其居民使用該幹線。政府和區議員的諮詢工作當然要負最大責任,但傳媒的報導對普羅市民明白政府政策未來規劃更為重要。本文希望透過慧科新聞搜尋,嘗試淺析傳媒報導的角度。
從2005年6月,新聞報開始出現「將軍澳-藍田隧道」(下簡稱藍田隧道)。2005至2007年期間,在港聞版、要聞版和區報為多,各大主要報章及免費報章am730亦有報導,共34篇。大部分報導主要引述政府資料,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向立法會呈交文件,建議興建將軍澳通往藍田的隧道,改善將軍澳隧道的交通。預計2016完工,將軍澳直通西九龍只需10分鐘。
當中只有大公報(2005.6.21)一則輕輕提及「油塘」,「方案之一「西岸公路」,建議興建一條沿海公路連接將軍澳及油塘,但這方案需要在維多利亞港及將軍澳海域分別填海九公頃及十二公頃,政府因此決定不採納。」另太陽報(2007.6.23)有提及油麗邨「計劃中,西岸公路(已被否決方案)以油塘區油麗邨對出之道路為隧道出口,可連接東隧九龍出口,而油塘新建道路則可經茶果嶺連接觀塘,而隧道的將軍澳入口將連接地區道路P2路,以接連寶邑路、寶順路及環保大道。」
若鍵入「藍田隧道」和「污染」的搜尋字眼,則只有3個結果。一篇是交代中國交通建設業積,在港參與「改善污染工程」和「藍田隧道地盤開拓及隧道工程」。另一篇是對將軍澳居民對將來興建D4行車天橋帶來噪音污染,要求擱置其中計劃。最後一篇提及九龍城區議員李蓮指「幹線主要由隧道貫穿各區,減低地面污染是好事」。所以嚴格來說,它們沒有以油塘或藍田居民將要面對的空氣和噪音污染的角度來報導。
2008年起,關於藍田隧道的報導大增,至今(2010.7.8)已有118宗,估計和日出康城已經推出及入伙有關。其中37篇,即佔所有報導三分之一。絕大多數是出現在地產版,報道日出康城中的領都、首都除港鐵站外,亦鄰近將興建的藍田隧道,交通方便,物業具升值潛力。33篇把藍田隧道和將軍澳大橋兩項工程一起報導。仍是從將軍澳居民角度出發,基建將來可減輕區內交通壓力。
只有約12篇提到工程帶來的污染及影響。經濟日報東九龍區報(2008.4.3)以「隧道將污染麗港城」、東方日報(2008.7.19) 題為「隧道將污染半個將軍澳」。經濟日報較為詳盡 (2008.7.19)提及「將軍澳東面和西面海岸綫的小型珊瑚群,和區內的漁業均可能構成影響。」、「隧道通車之後,菲律賓枝牙鰕虎魚的幼魚或幼蟲,亦會因填海而破壞了牠們往返海洋棲所的通道。」、「顧問未有具體說明污染敏感區會受到甚麼污染問題,和哪種程度的污染,但總體指當興建將軍澳至藍田隧道時,掘路、挖掘、爆破、削切石坡、打樁、鋪設混凝土及處理泥石時會產生噪音,對附近民居和學校都構成影響。」、「工程前後會令附近55個現存及規劃中的住宅屋苑和學校」;太陽報(2008.7.19)報導「將令油塘、藍田、將軍澳一帶的二十九個屋苑,包括麗港城、匯景花園、維景灣畔、將軍澳豪庭等,以及十七間學校和其他發展區,受到空氣質素及噪音的影響。」;東方日報(2008.7.19)「兩項工程不但影響將軍澳海灣的水質,產生的噪音及空氣污染亦會影響油塘、將軍澳及觀塘一帶屋苑及學校。」
2005至今5年多,傳媒報導藍田隧道工程時,焦點明顯落在將軍澳居民日後如何受惠。相反,將來藍田油塘茶果嶺地區因工程遭受嚴重的噪音、空氣污染等影響,卻只是蜻蜓點水式提及,如麗港城4次,匯景花園2次,油麗邨就只有2007年太陽報那一次。結果,油麗邨居民基本上蒙在鼓裡。直至有一位如我「八卦」的居民,無聊出席上月22日的諮詢會,才恍然大悟。
主流媒體在報導政府的工程時,通常很容易跌入政府預設的觀點和角度:工程基建是何其宏偉、創造就業、花費多少億。不禁令我想起中史科常說的亡國原因之一: 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另一常用觀點是從樓市得益的賣家角度,論述基建為物業帶來的升值。,同時卻沒有討論藍田的屋苑會否因此而「跌價」?城市失去的是什麼?新基建帶旺部分(特別是有錢/選擇)的人的同時,其 他受影響的居民生活質素卻被無理剝奪,卻偏偏佔報導最少篇幅。傳媒本身要負上責任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