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致信財務委員工務小組會議- 否決高鐵撥款

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會議各委員﹕


本人現於芬蘭赫爾新基大學就讀社會文化人類學碩士課程(Master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rthropology, Helsinki University)。現想分享留學的經驗, 解釋何以堅決反對以現在方案興建廣深港高鐵。

(一)芬蘭和俄羅斯改善鐵路迎接高速火車連接赫爾辛基和聖彼德堡例子

芬蘭政府和相鄰的俄羅斯最近亦有一項高鐵工程動工。兩國政府決定用2憶歐元改善現有連接赫爾辛基和聖彼德堡的鐵路, 將來行駛高速火車。火車正正以每小時200公里行駛, 把車程從原先六小時減至4小時。歐洲各國使用和興建鐵路運輸網絡的經驗無可置疑, 他們選擇以在現在鐵路改善供高速火車行駛的選擇, 是否值得港府參考? (新聞詳見﹕http://www.yle.fi/uutiset/news/2009/11/helsinki-stpetersburg_fast_rail_link_moves_ahead_1132400.html)

再者, 芬蘭政府, 跟據現在數據評估將來乘客流量, 公開而具透明度。反觀港府採取迴避態度, 只交出預計將來高鐵每天有9,9000乘客, 卻無交待如何統計, 加上港府已多次高估廸士尼、機鐵、西鐵的客流量, 如何叫市民信服這機建不是「倒錢落海」?

(二)台灣高雄學生對高鐵分享

此外, 本人在大學相識一位來自台灣高雄的交換學生。問及他對連接台北和高雄情況﹕「真係蝕得好慘!每天單單付利息都不夠!」這是他即時回應。前車可鑑, 難道相同的說話, 將來要出現在港人口中嗎?港府憑什麼要香港七百多萬市民為其錯誤草率的決定而負上無休止、昂貴並沉重的代價?

(三)菜園村村民沒有誇大村對他們的重要性

芬蘭人生活有如森林的國家中。就他們來說, 失去樹木和湖水是一件不可能想像的事情! 同樣, 菜園村的居民沒有跨張村和家園對他們的重要。村民已經在村內落地生根。拆村就是要村民連根拔起, 面對七、八十歲的公公婆婆, 仍然出來示威, 用盡餘生的力氣都要保衛家園, 接受訪問時不禁落淚的情景, 難道各委員和政府官員都沒有任何憐恤動容之情嗎? 更何況這的確不是高鐵項目的唯一選擇。

如果要拆的是李嘉誠祖墳, 鄧氏宗祠 (不被考慮改道往錦上路的一帶就是鄧氐地頭) 情況又會怎樣? 其實不會有這如果。有些地方根本不會被考慮重建或修什麼公路鐵路。家園會被毀, 會成為城市發展犧牲品的注定是那些無權無勢無錢的人。城市似乎從來都是犧牲少數人的利益, 為更少數的既得利益者帶來巨額回報。這樣看來, 拆不拆菜園村, 建不建高鐵根本不只是經濟效益社會發展接軌新中國的問題。簡單一點, 就是公義與否。如果一個社會和政府只向錢負責, 向錢看, 她的人民必定有樣學樣, 到他朝有利即忘義, 因為這地方不曾有義。

各委員, 這就是你們要努力打造的香港嗎?

(四) 其他本港反對原因

反對高鐵的原因不論是客觀數據還是主觀情感上已經許多。以下包括港台和無視電視攝製的新透視可供各委員快速理解民間反對的原因﹕

17/11/09 香港電台節目《左右紅藍綠》
http://www.rthk.org.hk/rthk/tv/pentaprismII/20091117.html

26/11/09 無視電視《新聞透視》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5247(文未版概要)
http://mytv.tvb.com/(足版電視重溫)

現階段港府和鐵路公司就多公眾質疑未能解答, 交待的資料不清不楚, 久缺透明度(預計乘客量、造價成本、環境代價影響等)。何況這工程牽涉六百多億元公帑, 實在不可草率行事。本人懇請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會議各委員停一停、諗一諗, 在理在情否決高鐵撥款! 不僅是菜園村村民、全港七百多萬市民都會感激支持你們的決定!
熱愛關心香港的市民方鈺鈞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一日

考試考什麼?

十一月首次參加赫爾辛基大學(赫大)考試。四小時答四題,即每本指定讀本考一題。兩小時開始半場考生離場,三小時後只餘下一成。接過試題,用半小時斯斯然左思右想如何答題,加兩個多小時作答。雖然餘下不少時間,但精力耗盡,肚子又咕咕聲,沒覆卷就走了。走時垃圾桶餘下大堆香蕉皮或蘋果芯,全是考生在考試期間吃。

既然大部分學生三小時後已經離場,為什麼仍設四小時考試?以大學舉行考試的經驗,無理由不知道考生作答情況。最直接的解釋,就是讓餘下的十多人有充份時間完成試卷。

在香港考試,考官高高在上,考生寫姓名、日期、編號、檢查試卷都要同步,然後在二至三小時作答。同步開始,同步結束。絕對同步看似是公平考試的重要表徵。君不見考官每次都煞有介事,嚴嚴勒令考生停筆。彷彿考生多寫十秒,對其他準時停筆的考生有致命影響。
香港試場內的絕對同步,背後理念大概是公平。但考生來自不同學校,使用不同教科書,接受不同師資訓練。建基於眾多「不同」的公開考試,最後一刻因為有了上述「絕對同步」的作答時間,忽然變成公平公開的機會。

把試場前的差異暫且閣下,再看試場內幾近無可挑剔的公平時間。考生思考、組織和書寫的速度各異。天生寫字慢,或不幸遇上身體不適,兇多吉少。如果考試為了測試學生是否明白課文,時間限制的意義在哪?用一小時或三小時完成試題,難道直接反映前者比後者更理解課文?單憑能否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試題,判斷考生學術能力,真的科學化?
如果考試必須設下時限,那我們可以問,為什麼時間是短而不是長?既有早退的措施,天資聰穎手起筆落的考生隨時可離場。時限長對他們可算毫無影響。相反,時限短,最先受影響可以是寫字慢的考生。「唔夠時間做」,幾乎所有考生都說過。到底是個人還是制度問題?一場「好趕」的考試,至少要書寫能力稍遜的考生遷就能力較勝者。芬蘭赫大卻沒有採用。
也許不是人家時間太長,只是香港公開考試局給我們的時間太短。

新鮮的考試

赫爾辛基大學(赫大,中文真的這樣叫!)是怎樣考試呢?先從報名開始。

大學沒有考試週。各課程均提供Literature Exam的選擇──完成數本指定讀物,考試及格即可。不用上課,不用交功課。每月安排一次考試,學生十天前在網上報名,填寫考試語言和閱讀書籍清單。原則上,考試及格即獲學分。不及格可以再考,成績不滿意亦然。反正隨意報名,報名後又可取消。學生享有充份自主權。各人按自己的時間表、能力、甚至喜好,選擇最合適的考試日期。

報名後,我常在網頁找試場,可惜只顯示「Porthnia」(其中一座大學主樓)。同一天有數課程考試,到底在什麼課室呢?「詳情可能張貼在大堂吧」。抱著這心態提早一點到試場,就是沒找到。問詢問處職員:試場只有一個,就是主樓最大的演講廳,可以容納近千人。

考試名義上從九時至一時。開考前約十五分鐘,我跟隨其他學生進入試場。看見其他學生隨處放袋,我跟着隨處放。他們在台前拿答題紙,我也跟着拿。穩陣一點,我問考官坐哪兒。「隨便坐便可」。我唯有隨意坐。學生在每張答題紙寫名字,在每頁右邊間欄位。照做。心中卻有無數問號:哪兒放袋?坐位在哪?怎麼有學生帶蘋果帶蕉?可以拿鉛筆作答(學生帶備筆刨)?考官怎知道我是誰?怎樣派問題?

九時許,一位考官說一堆芬蘭文,學生都走往台前。我當然不明白。但見數位考官疑似叫名字派試題,又仿佛聽到自己的名字,就即時衝往台前。拿着一個密封A-4信封返回坐位。台前雖仍有十數學生等候取問題紙,但身旁的學生都已拆信封作答。當然照跟。信封內有一頁紙是我的個人資料,考試課程名稱,曾否報考等等。另一張是很「土炮feel」的問題紙,半張A-4大小,簡單印有四條問題。

考試期間,忽然考官又用芬蘭文宣佈些什麼,有些學生離開坐位。到了第三次,考官忽然轉用英文:「不好意思,剛才沒用英文。如果有人想去洗手間,現在可以去」。每隔一段時間,考官會重覆該宣佈,但沒再用英文。

兩小時後,走的學生愈來愈多。踏入十二時,八成學生離開。餘下的人像是沒讀好書,或是做得很慢,有點壓迫感。所以我快快寫,想快快離開。完成所有試題,無覆檢就走。答題紙、問題全入回信封內,交給考官,提交時遞上學生證檢查。那時,試場大概還有百分之一的學生。
新,只是我這個外來者的形容詞。習慣香港一套,首次參加赫大考試,無人講規則,很無安全感,深怕犯規。反觀香港的考試,考官高高在上,不停向學生發施號令:大堆考試規則,同步寫名字、日期、學生編號;何時翻看試題、開始、結束……那種以為絕對同步就是「公平」的謬誤,非人化的考試操作,現在想起都恐怖。

(二之一)

芬蘭人怎樣過節

昨天十月三十一日是芬蘭公眾假期﹕All Saint’s Day。像我們的清明、重陽, 都是紀念逝世親友的日子, 一家人帶備鮮花和蠟燭到墓地。幾乎所有商店都關門, 附近的超市都沒有開。

這更是芬蘭五大最多人出席崇拜的日子。今天崇拜完結時, 牧師就告訴我們十五分鐘後要離開主禮堂, 因為另一場崇拜即將舉行(平時並沒有)。

傳統節日使街道變得冷冷清清, 是一種久違的感覺。記得在很久很久以前, 農曆新年前都要預備麵飽糧食, 因為附近的食店都會關門, 連負責倒垃圾的大嬸都會休息數天, 報紙也停刊。大家都意識這幾天有些不同, 整個社會都在「過節」。
聽說芬蘭人很重視聖誕節, 是一家團聚的大日子。商舖當然關門, 交通班次疏疏落落, (聖誕老人村除外啦)。這裡的朋友告訴我, 要預早儲糧, 又要預早約好朋友, 不然會悶死。若說芬蘭這國家在聖誕節「休息」, 應該一點都不誇張。

傳統節日關門/放假的意義是什麼呢? 最簡單是讓社會上每個人都享有「過節」的權利。如果在節日上班, 他/她便失去和親人「過節」的機會。接下來可以問﹕什麼人理所當然可以過節? 什麼人通常失去過節的機會?

可曾想過, 當你興高采烈在節日消費購物, 其他人因此失去享受過節的機會? 又可曾想過, 當你半夜零晨仍在光顧什麼店舖食肆, 你其實正剝削別人正常作息的權利? (假如你認同正常作息很重要) 我總是懷疑, 有多少東西非在假日節日買不可? 在芬蘭, 普遍超市在周六會早點關門, 周日甚至休息。昨天公眾假期, 我的確失去了買薯片的機會, 又如何?

怎樣過節, 或者正反映社會的核心價值。

芬蘭和菜園村的冬天

昨天起來, 電話和電腦都自動調慢一小時。芬蘭和北歐國家正式進入冬季, 即漫長黑夜的來臨。現在下午五時像七八時, 六時半已經黑得像深夜。再遲一點, 上午十時和下午四時應該都是黑漆漆。如果你九時上班, 天未光已出門; 下班時, 太陽都收了。有幸的話, 還可在午膳時看到點點陽光。可惜芬蘭的天氣出名差, 無陽光的白晝, 天都是灰濛濛。若無記錯, 赫爾辛基已經有一個多星期沒有天晴。

有位芬蘭朋友教我怎樣渡過最黑暗的冬天﹕十一和十二月的日光很短, 而且會愈來愈冷。要多穿衣服保暖, 還有一定要記著一月和二月時太陽會再次出現, 日光愈來愈長, 我們將會邁向春天。雖然艱難, 但我們可以存活 (survive)。
聽起來有點神學味道, 冬天卻描寫得有點悲壯和淒美。最艱難的日子, 惟有盼望才讓人繼續走下去。

那夜看頭條新聞, 看着七八十歲的伯伯面對家園將被毀於一旦而流淚, 我真的很難過。我無法想像在一個地方住了數十年, 明明是安享晚年的時候, 卻要被人連根拔起! 如果要拆的是李嘉誠祖墳, 鄧氏宗祠 (不被考慮改道往錦上路的一帶就是鄧氐地頭) 情況又會怎樣? 其實不會有這如果。有些地方根本不會被考慮重建或修什麼公路鐵路。家園會被毀, 會成為城市發展犧牲品的注定是那些無權無勢無錢的人。城市似乎從來都是犧牲少數人的利益, 為更少數的既得利益者帶來巨額回報。這樣看來, 拆不拆菜園村, 建不建高鐵根本不只是經濟效益社會發展接斬新中國的問題。簡單一點, 就是公義與否。如果一個社會和政府只向錢負責, 向錢看, 她的人民必定有樣學樣, 到他朝有利即忘義, 因為這地方不曾有義。

菜園村村民的冬天, 何時完結?

開學禮致詞

今日是專門為國際學者、教職員和學生而設的歡迎儀式(Welcoming Ceremony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 Staff and Students)。有傳統芬蘭音樂演奏, 宣布獎學金得主, 頒授傑出國際教師獎(專門給海外教師), 還有校長以及得獎者致詞。



Rector(這裏不是用”Principal”) Thomas Wilhelmssonm致詞真好, 簡而快。短短20分鐘的致詞, 我只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 他提到赫爾辛基大學的其中一個使命是 “build a humanized and judge society”。我不曉得這是口號式標語, 還是只說給外國人的漂亮修辭(九月初我出席用芬蘭語及瑞典詞舉行的開學禮, 甚麼都不會聽)。可是聽到時就是很受安慰和鼓舞, 腦海不停回憶六年小學、七年中學, 還有三年大學的開學禮, 到底聽了什麼演說。



結果什麼都不太想起來。大概小學和中學的致詞大抵都是些叫學生課外活動和學業並重, 品學兼優。嶺南大學還是有一點印象, 前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很努力反擊坊間大學排名如何不準確, 鼓勵學生入讀嶺南三年後會愛上她之類。



今年的學期才開始不久, 港大、中大、理大、浸大、城大、樹人、科大, 還有其他各大專院校的開學禮, 請問校長的演說內容是什麼? 是那些學校排名、畢業生出路無憂、如何開山劈石向富豪籌錢把學校建成國際級世界一流學府嗎? 任職各中小學的朋友, 貴校開學禮又說什麼呢? 忙着介紹校園禁毒?



本港大中小學校的營運開資絕大部分都是從社會來(向家長或富豪募捐不亦是社會嗎?)。學生對社會應盡的是責任, 不是義務。一校之長在每年最重要的時刻, 有機會向數百以至過萬學生訓話, 卻半點沒想過要提醒他們要為社會做些什麼, 似乎有點荒唐。如果大學不只是培訓學生成為搵錢機器, 菜園村對學生就不是不相干, 與考試無關的閒事, 可能今天不止「千人怒撐菜園村」。



興幸有機會來芬蘭讀書──重新感受何謂人本的社會。

Friday, July 17, 2009

安樂死有感


英國有位指揮家和芭蕾舞家結伴往瑞士接受安樂死, 竟描寫成淒美浪漫的愛情故事。不好意思, 我絶不認同。

太太患有癌症, 預計在未來數周死亡。這些「死預預告」怎能當真呢? 為何不好好珍惜餘下相處的日子? 丈夫失聰失明, 卻不會在短期內死亡。即使太太如預期死亡, 他的存活仍可告訴子孫他和妻子的故事。總之這刻不應是他們生命的盡頭。如果我是他們的子女, 同意不是專重, 我會盡我所能, 用愛說服他們打消代頭。

安樂死等於死得更有尊嚴? 勇敢迎向死亡才叫維護生命的尊嚴。安樂死不是選擇「安樂」, 而是選擇死亡。明明就是自殺。若自殺合理, 就不用另改新的名字美化它。逃避生活問題自殺或頹疾纏身安樂死有何分別? 除了價錢, 我實在想不出其他。世界有人為生存努力, 花費巨額安樂死只是奢侈。

活著比死更難受, 話是怎麼說呢? 要是年老體弱、四肢殘疾、身患不治之症就令人生無可戀。他們「無用」是相對年輕力壯、身體健全的人「有用」而言嗎? 這想法是他們自己還是周遭社會形成? 或者我們都應負責。生命的珍貴單單在於其本身, 即使他不是所謂偉人, 沒有所謂功名利祿, 活著, 已經有義意, 至少對認識他的人而言。

生老病死是人必經階段, 你可以跳過年老、跳過患病嗎? 愛一個人, 你會介意他患病、殘疾, 你會介意嗎? 照顧他不便的起居, 你會視為麻煩負擔? (若是, 其實你愛得不夠。) 為什麼不用行動、愛証明你願意和他同行, 捱過痛苦的時候?

看電影《南京南京》, 身處戰爭, 每日面對死亡威脅, 親友離世, 不敢對未來有盼望。我當時在想, 劇中人物還要捱多久呢? 自殺有用嗎? 直至其中主角小豆子, 三番四次死裏逃生。片尾字幕更提到他到今天仍然活著。若他當初選擇死亡, 就不會知道戰爭結束, 世上少了他見証戰爭的慘烈。

今次事件的主角, 認為選擇自己的最愛, 卻同時犧牲更多愛他們的人。

相關新聞﹕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0716&sec_id=15335&art_id=12993587 

Friday, July 10, 2009

支持紮鐵工人增取休息時間


中午外出吃飯, 從金鐘廊走到灣仔蘭杜街。在34度高溫下行10多分鐘, 已經大汗細汗, 完全似一隻被猛火煎的蛋, 救命。 

香港不是從一開始就如此熱, 氣溫愈來愈高, 原因已說過許多遍, 溫室效應、屏風樓、少樹多反光外牆……任何在室內工作、乖搭有冷氣的交通工具、有錢嘆冷氣的人都是原兇。戶外工作的人正正因為社會大眾的享受, 促使他們在愈來愈熱的天氣工作。 

紮鐡工人在炎熱高溫之際提出, 僱主讓員工早上從8時至中午12時期間有10至15分鐘的小休。近乎卑微的請求 (只爭取十數分鐘, 我真係覺得極少!!!), 竟然要「爭取」, 要等僱主答允。事件會曝光,豈不是因為僱主沒有一口答應! 

早上看《AM730》李慧玲的專欄, 提到祖國一早實行高溫令。廣州市建委規定, 踏入7月, 僱主要因應高溫增加員工休息時間, 向工人提供高溫津貼, 遇上39度, 戶外工作更一律暫停。 

即使是一河之隔的深圳, 規定溫度在35度或以上, 中午12時至下午3時期間, 所有戶外工作實施有薪停工。當然, 最終有多少僱主跟從不得而知, 至少在法例方面, 明確保障戶外工人的健康。 

地產發展商是香港最賺錢的行業, 其高層和身水身汗搵命摶的地盤工人待遇差天共地。那些一判二判好多判工程經常拖糧 (我舅父係做地盤, 他就常說要到勞工處出糧) 。難道連這樣微少的請求都有理由拒絶嗎? 

強烈呼籲大家, 特別是有份嘆冷氣的人支持他們, 甚至鼓勵他們提高待遇要求!!! 

曾蔭權、建制派、有意參選特首等熱愛祖國, 快些跟隨內地行啦! 

Wednesday, May 06, 2009

村上春樹和以巴衝突

約在一個多月前行經尚書房, 翻閱一些國內雜誌, 就買下一本《城市晝報》。買下因為它以城市命名, 又因它有方大同做封面, 更甚它替香港國際電影節做一個專題。結果, 全雜誌最好看的不是方大同, 不是電影節專題, 而是類似讀者來信的欄目, 內有一篇約1500字, 就是村上春樹在本年初, 即以色列襲擊巴勒斯坦期間到耶路撒冷領取耶路撒冷文學獎的致詞中譯。

他先解釋為什麼要去耶路撒冷領獎。(後來從陳錦輝知道他不愛親身領獎, 這可能是他第二個專程往海外拿的獎) 據他說, 身邊許多朋友叫他不要出席, 出席即等於認同以色列襲擊巴勒斯坦。他去的原因卻很簡單﹕別人叫唔好, 他偏要去。

上台領獎, 他說了一個比喻﹕如果有雞蛋不斷撞向一道鐵牆, 不管雞蛋所持的原因是什麼, 或者是多荒謬, 他依然會支持雞蛋。因為相對於堅固的鐵牆, 雞蛋的行為顯然是軟弱無力。比喻的第一層意思,顯而易見。巴勒斯坦小孩或青年拿著石頭擲向以色列的坦克車、重武裝的軍人, 以軍卻以真槍還擊, 分明不自量力。又謂﹕現實生活同樣有一道隱形的鐵牆, 叫做「制度」。它有強大的威力, 令我們不自覺變得失去作為人應有的同情心, 變成冷血同麻木不仁的殺人機器。

要知道在耶路撒冷, 一個充滿全城名人、傳媒、學者, 以色列人的台上說這一番話, 震撼力有多大! 情形應該類似行政長官在就職禮致詞時, 公開支持平反「六四」或即時普選特首。

對村上春樹不甚了解, 只知道他很出名, 有《挪威的森村》等名著。我卻嫌這書名氣太大, 特地挑(我)沒聽過的《 舞舞舞吧! 》。看完感覺不大, 就沒再追看他其他作品。不過看完他這篇致詞, 對他的好感多了許多。

出席不出席公開場合、從事或不從事某些活動究竟代表什麼呢? 既然意義並不只得一個, 人家尚未表態, 一廂情願估計甚至責怪別人做什麼不做什麼的含義似乎幾無謂。

村上春樹在香港應有不少讀者, 未知香港有沒有傳媒刊登這篇致詞呢? 若沒有, 是否代表中港兩地傳媒和讀者的一些差異呢? (我並沒揣測, 正等待回應呢 =p)

Thursday, April 30, 2009

禮貌

前幾日我坐屋邨的升降機, 一個穿著校服的高小女生正按下關門掣, 另一位女士在最後一刹按到大堂的開門掣, 門再次打開, 步入升降機。同一時間, 那女學生很大聲及不耐煩地「gip」一聲。

約十秒的升降機旅程, 我注目看這女學生, (其實是「啤」), 要不是附近擠滿人, 我完全想出聲教訓她沒禮貌。現在才高小, 沒有人教她, 她可會在未來數十年都這樣待人?

然後我努力回憶, 誰教我坐升降機要等人呢? 讀小學中學時都沒有升降機, 該不會在學校學會。我最早坐升降機的記憶不是白田村外婆家, 就是油麻地的老家。不過始終想不起長輩曾否對我說什麼坐升降機的禮儀和規則。

如果他們都沒有刻意教, 到底我從那裏學來的呢? 是社會上無形的約定俗成嗎? 因為小時身邊的人都會等候「趕lift人」, 所以我無意中、自然地跟隨?

在英國交流半年, 那時坐巴士, 每位上車乘客都對司機說「Thanks」。我無形中模仿他們, 直至回港初期。
照樣看來, 社會似乎不斷影響這代和下一代。我們「有禮貌」, 會排隊上車, 未必是天生特別善良、乖巧, 而是因為生長和生活於一個「排隊的社會」。如果整個社會都爭先恐後上車, 又怎能怪責那地的人沒有禮貌? 若我們任何行為都足以有意無意影響社會其他人, 每天的生活其實都充滿意義。

Thursday, April 16, 2009

愛的力量

「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 (洪水) 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雅歌8章7節)

大學同學Flora 和日本人Akiyuki 上周日的結婚。一場感動的婚禮, 由這篇歌頌愛情的詩歌展開序幕。以勇氣和愛, 他們終於步入教堂。胡露茜博士為他們分享, 祈禱和祝福。她道﹕數十年的仇恨經歷要一下子抺去, 的確不易。但真真實實在這對新人身上發生, 以愛衝破歷史的傷痛, 跨越不同的信仰。我和兩位同學都感動哭了。

Flora的父親已經七十多歲, 經歷中日戰爭, 數十年並未能使他釋懷。他起初反對Flora 和日本人做朋友, 然後反對他們交往, 更揚言不出席婚禮。Flora 是基督徒, 和非基督徒拍拖, 同時面對部分基督徒朋友的反對聲音。

是的, 她說過不只一次想放棄。

相隔兩地的愛情, 數年來只靠電話和MSN聯繫。去年決定結婚, Flora先到日本學日文, 學文化。上學車費每天逾港幣150元, 好貴, 她哭了。逛超市, 東西都不平宜, 她又哭了。她性格獨立, 一下子要經濟上完全依賴丈夫, 不可為家庭付出, 很難過。Aki 就一次一次鼓勵她堅持。分手何難? 堅持卻不容易。愛情, 從來和犧牲同義。

Aki先以日文宣讀誓詞, 後以普通話再讀一遍, Flora則以廣東話和日文宣讀。忘了怎樣讀出非母語的婚盟, 聽著對方提醒, 逐個字慢慢念出。簽婚書後, Aki 83歲的祖母和Flora 母親相擁而笑。歷史包袱似乎在她們身上不留痕跡。愛仇敵, 談何容易? Flora 的父親雖然沒有牽著女兒入教堂, 但因著對女兒的愛, 超越回憶帶來的恨, 他作出最大讓步出席婚禮。

眾人為他們送上兩首詩歌﹕《我信愛是恆久》和《Give Me Joy in My Heart》。好一場愛的禮讚!

Flora 在邀請卡印上感恩的句子, 在教堂行禮 , 有信息分享, 祈禱, 祝福緍;在婚宴中見證神的恩典夠用, 又可在夫家談論信仰。她更暫居日本仙台, 我教會去年剛好有一姊妹嫁給那裏的日本傳道人, 但願她們成為朋友。誰曉得上帝沒有在這婚姻之中?

願上帝繼續祝福Flora 的家庭!


後記1﹕「老土」的標題, 不是出於我手。它是《聖經》雅歌, 歌頌愛情偉大的小標題, 順手拈來。
後記2﹕Flora, 我最差揀禮物給人, 唯有送上賀文。

員工行政費

(16/3)下午收到cold call, 是IDD1560推銷便宜長途電話費。推銷員A介紹後, 要了我地址, 名字, 並問我信用卡號碼, 因為首次登記要先預繳200元。我說, 收到你寄來的資料才會自己入數。A說 10分鐘後會有另一位同事來電覆檢資料。不一會, B 來電覆檢資料。她再度問我拿信用卡號碼。我重申收到資料才決定會否使用服務。

B: 你要在3日內過數, 不然將會收取A的行政費80元。我懷疑是否聽錯, 再問清楚。

B: 若登記後3日內沒入數, 推銷員的開單會被當作碎單, 公司會向其收取80元行政費。

我慣常做法是先看清楚條文, 再決定。既然我無法肯定會用這IDD, 我即時叫B取消我張單, 免得害A罸錢。從來不清楚cold call這行怎樣運作, 從來都知道商家都係剝削;但總沒想過公司會向員工收取行政費。(我幫佢諗埋原因﹕防止亂開單, 開假單, 騙佣金…要罸你錢, 什麼原因都用得著。)

公司/ 僱主得到保障, 僱員的保障又在那裏呢?雖然小時聽歌神許冠傑唱歌, 從小懂得「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卻沒想過今時今日, 時薪沒有80元的人, 卻有機會付80元行政費給公司。若公司的一張單的行政費要80元, 那員工的時薪應該是多少呢?

若近期有人向你推銷這, 而你不一定會登記, 請你高抬貴手, 即時說「不」! 謝謝!! 那公司的服務熱線: 82713981

差別

昨晚和朋友聚舊。最遲來的是急症室醫生, 他告訴我們, 來了一個南亞裔中槍人士, 子彈入腦, 實無得救。今天, 事件成為不少新聞頭條。一個隱藏山頭的懷疑非法入境者, 因怒吼, 或小解(?)滋擾附近民居, 警員接投訴後到場處理, 後因暴力升級, 最終開槍。

調查未出, 說什麼似乎往然。不過, 新聞同時報導, 不少南亞裔人誤信港府有特赦之類, 付出高昂費用偷渡來港, 欠下巨債又無處容身, 會做「黑工」, 執垃圾食或)訓街。

婆婆年老, 去年喪偶獨居。我們請了印尼家庭傭工幫忙。她來了約一個月, 年紀和我相約, 或者再細一兩年, 頗漂亮。據顧傭公司說, 她頭7 個月薪金全歸印尼公司作介紹和培訓費。(每月約三千多元) 她自願選擇不放星期日, (無錢無親朋,唔識路唔識講吧, 印尼不代表懂英語) 即是這一年她每天都在我婆婆家打工。

如果這些你未聽過, 好興你今天知道了。若你耳熟能詳, 希望你仍存有惻隱之心。
到底是什麼原因, 讓我們的差別這樣大?

《Revolutionary Road (浮生路)》I﹕生活革命

「我每日咁辛苦, 返份討厭的工, 都係為了供樓養你們…」──節錄自丈夫與妻子的吵架

七年前, 琦溫絲莉和里安納度首次相遇, 她問﹕「你將來想幹什麼? 」他說﹕「唔知喎。嗯…真係要我答, 可能會好耐…要答半年。」那時女是戲劇系學生, 男在打散工。鏡頭一轉已是7 年後, 二人組織家庭, 男打寫字樓工, 女是全職家庭主婦, 育有一子一女, 在Revolutionary Road定居。

相同的事(生活) 持續七年, 然後?

二人愈加抱怨過著重覆的生活, 丈夫工作沉悶苦無突破。鏡頭下, 每天穿西裝、帶帽、垂頭、手執報紙等火車上班。離開車站, 幾近隱沒在上班人潮中 (即使他是里安納度)。嘆氣回到辦工桌, 坐一會就給上司召進房「照肺」, 上一份建議書又被彈回頭……賢妻良母的生活好不了多少, 每天煮飯湊仔做家務, 間中客串不怎麼專業的劇社 (她是主修戲劇)。

丈夫30歲生日, 妻子重提他年輕時的理想﹕到巴黎生活。丈夫決定辭職。鏡頭再次拍攝的上班的情況, 突寫他的出眾 (上班一族)──昂首闊步, 數分鐘重做建議書。夫妻把計劃興奮地告訴朋友、鄰居、同事, 全部都暗笑計劃太不切實際, 他們痴線。除了一位, 鄰居的中年兒子, 數學天才但被症斷有精神病。這位瘋子, 和他們一起笑談社會的瘋狂﹕大家都是騙子, 為生活騙人騙自己。

導演當然不會就此「Happy Ending」。丈夫HEA做的計劃書得到大老闆的讚賞, 妻子再度懷孕, 加上別人的負面意見。丈夫開始猶豫, 陷入爭扎。他若決心放棄, 反而沒大不了。倘若以妻子懷孕作藉口 (為了家人, 3 個子孩, 我不得不放棄理想, 甘於平淡, 追求安穩的生活), 順理成章改變計劃, 只是逃避, 成為他口中那些自我欺騙渡日的人。最後他決定放棄, 眾人都讚好。惟獨鄰人瘋兒子反問﹕巴黎沒有人生小孩嗎? 妻子嘗試回復從前的生活, 為丈夫煮早餐, 送他出門。原來有些事情發生了, 不能改變。她決定為自己人生作出最後的選擇, 為了忠於自己, 結果悲劇告終。

這不是家庭倫理片, 愛情也不是主菜, 工作才是最對關注的問題。天天上班既然和受苦受難無異, 那為何要繼續? 真的沒有選擇? 電演取材自現實生活, 當中對白肯定你和我都說過。改變既有生活, 真的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革命道」、「革命夫妻」, 單單這些名字已經充滿象徵意味。要生活不一樣, 唯有革命?

《讀書好》﹕梁文道訪問黎智英

《讀書好》最新一期(三、四月號)載有一篇梁文道訪問黎智英的報導,談及黎為何看書、看什麼書、怎樣看書、如何看閱讀、如何自學學好英文……

梁在引言寫到,黎雖然沒有上學,但英文好得可以扮ABC。我對黎沒什麼認識,頂多知他是蘋果日報、壹周刊的老闆,把狗仔隊的偷窺式採訪推上高峰。改變香港原有的報業生態(年輕的讀者,若你翻查蘋果日報的資料,便會發現它的出現何其哄動),最愛它不擦政府鞋。

看罷訪問,儘管未必認同他的處事手法或觀點,但對他多了一份敬重和欣賞。訪問中他剖白心事,坦然不曾正式上學感自卑,看書為他帶來尊嚴。。最初看好的英文書是如何做百萬富翁,很快發覺胡說八道。不愛看歷史,因為要忘記從前當童工被人「遭質」的日子。他只看朋友說好的書。一口氣買下作者全套作品,因為他是要作者整套學術思想, 變成「gerden in my (his) backyard, instead of just cut flowers」。看不明的書他會反覆閱讀,把經常查過了字典又忘記的生字抄下來。自認是「左仔」,不看「右仔」的作品。若作者好出名而他沒有看過其作品,他解釋因作者是「左仔」。

問者和答者都博覽羣書。黎說John Rawls是「左仔」,梁即回應他頂多只是個「左傾的自由主義者」。這刻兩人超越問和答的關係,變成互動交流,大家都談得過癮。(問和答者「有番咁上下」才可)

黎現在減少了閱讀時間,但每天仍不少於四小時。生活忙碌,二千字的文章都在電話打出來。這篇用nokia 2160打出來的文章,算是我對這訪問少少回應吧。

《讀書好》, 一本推廣閱讀的免費月刊
網站﹕www.books4you.com.hk

《愛失償》﹕結婚很難

周迅主演的《愛失償》有兩條主線﹕她為了尋找失蹤四年的男朋友, 於是當的士司機; 另一條是她被兩個外省乘客打劫, 險象環生。看似兩條主線, 到頭來原是敍述著相同的故事--中國內地農村或城市的男人/ 男朋友為了娶妻, 決定從事非法活動 (販毒), 結果悲劇告終。

無獨有偶, 電影節上演的中國電影《瘋狂的賽車》, 其中一條副線, 同樣講述是兩個男人為了回鄉娶妻, 於是當上殺手。

在中國娶妻 (特別是窮鄉僻壤) 真的很難? 《愛》中的男子, 說女朋友的媽媽跟她說﹕「你讀書唔成, 不如學你同學咁陪人瞓, 好賺個幾百塊。」有一晚真的帶了個男人回家迫她, 她就逃跑了。這媽媽告訴他, 要是有一萬元, 我就不理你和女兒的事。於是他和哥哥嘗試運白粉。

周迅的男朋友失蹤四年, 卻間斷寫信給她。來信中透露正做個出色的人, 有點成就便回來找她, 和她結婚。

對國情不甚了解, 想不到拿婚姻當生意的情況仍然普遍於國內。香港呢?結婚似乎也不易。說沒錢結婚者大有人在。到底從何時開始,結婚成為貴族玩意?婚宴愈趨豪華,離婚率卻逾半的世代,相比起難忘的婚宴,難忘的婚姻關係更教人期待。

婚姻絕不是浪漫的事,乃關乎彼此的委身。因金錢問題而拒絕結婚,似乎太輕看彼此間的承諾。婚姻不只建立在財富和奢華之上。婚禮是一場莊嚴儀式,愛侶公開向眾人宣告一生的承諾, 才是婚禮最珍貴之處,其他都只是錦上添花,何用強求?

在此順便祝賀將會旅行結婚及選擇只在教堂舉行婚禮的朋友幸福快樂!願創造婚姻的上帝親自祝福你們!

《茱麗葉愛可蘭》﹕多餘不多餘

伊朗電影《茱麗葉愛可蘭》講述伊朗男主角在黎巴嫩工幹, 遇上在法國長大, 後回留黎巴嫩女主角。相方一見鍾情, 女主角(原名茱麗葉)本是天主教徒, 遇上他便改信回教(改埋名), 日夜手持可蘭經讀頌。更在黎巴嫩閃電結婚。

新婚夫妻返回伊朗, 卻是麻煩的開始。這位初信的回徒新袍, 恭恭敬敬, 遵守可蘭經的教誨, 更以經上教訓奶奶, 姨媽姑姐和鄰居。可憐她忠心虔敬, 卻不知道回教徒都會變成「老油條」, 經典律法其實可以得過且過。

新袍仔教訓她們不可講「是非」, 凌晨時份叫醒全屋早禱, 又教訓肉販要尊重錢財 (她的做法是近乎燙直銀錢)……事情鬧大, 婆媳關係惡劣, 家無寧日家, 丈夫都不幫她。事情傳到他上司, 上司便責他﹕「你太太太太爺娶幾十個老婆都無事, 你一個都搞唔掂?!」結果教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全家連丈夫都時刻雞蛋挑骨頭, 批評她觸犯可蘭經。終於, 妻子心灰返回黎巴嫩……

面對陌生的語言 (波斯語) , 只能追英文字幕, 全場仍然笑聲不絕。鏡頭對準平日沒多大機會接觸和認識的伊朗和黎巴嫩, 展現回教的習族規例, 當地風族文化 (如婦女在家中都戴頭巾, 但沒遮面), 豐富菜餚。他們的生活、街道、店舖, 「普通到」和我們身邊的差不多。單從電影, 可不會聯想到恐怖份子、人民被獨裁政權統治, 正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婦女都飽受壓逼, 渴望解放、貧窮。

導演是伊朗人, 以他的角度拍攝家鄉的電影。在他眼中, 伊朗、黎巴嫩人人民充滿活力而快樂, 有人對回教教條採取「彈性措施」。雖然傳統仍是相親為主, 但偶然都有人「自把自為」。間中以當地人回應戰爭的輕描淡寫, 「明寸」以色列。(主角在黎巴嫩工幹, 當地人司機接獲可能受攻擊, 拋下難gag一句﹕我帶你們到xx區, 那裏很多西方人, 以色列不會炸。)

唯一「敗筆」 (純粹個人意見), 導演在電影未段透過的士司機講主旨, 點得太明。男主角知衰, 決定去黎巴嫩找老婆。她在黎國南部教小朋友可蘭經 (請別帶有色眼鏡。我們中國教讀書, 都係教四書五經) , 於是坐的士前往。南部在戰爭後成為廢墟 (最大可疑是和以色列的戰爭)。司機是巴勒斯坦人, 妻子和兒子都在戰爭中喪生, 在這裏謀生 (巴國早已國不成國)。他對男主角說一段肺腑話, 大意是宗教都是鼓吹和平, 只是人攪亂了。

或者, 導演的確不認為這是敗筆多餘。畢竟, 世界上仍有許多人以宗教、「正義」之名發動許多戰爭。

Tuesday, March 17, 2009

《茱麗葉愛可蘭》——虔誠老婆鬧風波


周三欣賞本屆首齣電影節的節目, 伊朗電影《茱麗葉愛可蘭》。故事講述伊朗男主角在黎巴嫩工幹( 兩國是鄰國) , 遇上在法國長大, 後回留黎巴嫩女主角。相方一見鍾情, 女主角(原名茱麗葉)本是天主教徒, 遇上他便改信回教(改埋名), 日夜手持可蘭經讀頌。更在黎巴嫩閃電結婚。 

新婚夫妻返回伊朗, 卻是麻煩的開始。這位初信的回教徒新袍, 恭恭敬敬, 遵守可蘭經的教誨, 更以經上教訓奶奶, 姨媽姑姐和鄰居。可憐她忠心虔敬, 卻不知道回教徒都會變成「老油條」, 經典律法其實可以得過且過。 

新袍仔教訓她們不可講「是非」, 凌晨時份叫醒全屋早禱, 又教訓肉販要「尊重」錢財 (她的做法是近乎燙直銀錢)……事情鬧大, 婆媳關係惡劣, 家無寧日家, 丈夫都不幫她。事情傳到他上司, 上司便責他﹕「你太太太太爺娶幾十個老婆都無事, 你一個都搞唔掂?!」結果教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全家連丈夫都時刻雞蛋挑骨頭, 批評她觸犯可蘭經。終於, 妻子心灰返回黎巴嫩…… 

面對陌生的語言 (波斯語) , 只能追英文字幕, 全場仍然笑聲不絕。鏡頭對準平日沒多大機會接觸和認識的伊朗和黎巴嫩, 展現回教的習族規例, 當地風族文化 (如婦女在家中都戴頭巾, 但沒遮面), 豐富菜餚。他們的生活、街道、店舖, 「普通到」和我們身邊的差不多。單從電影, 可不會聯想到恐怖份子、人民被獨裁政權統治, 正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婦女都飽受壓逼, 渴望解放、貧窮。 

導演是伊朗人, 以他的角度拍攝家鄉的電影。在他眼中, 伊朗、黎巴嫩人人民充滿活力而快樂, 有人對回教教條採取「彈性措施」。雖然傳統仍是相親為主, 但偶然都有人「自把自為」。間中以當地人回應戰爭的輕描淡寫, 「明寸」以色列。(主角在黎巴嫩工幹, 當地人司機接獲可能受攻擊, 拋下難gag一句﹕我帶你們到xx區, 那裏很多西方人, 以色列不會炸。) 

唯一「敗筆」 (純粹個人意見), 導演在電影未段透過的士司機講主旨, 點得太明。男主角知衰, 決定去黎巴嫩找老婆。她在黎國南部教小朋友可蘭經 (請別帶有色眼鏡。我們中國教讀書, 都係教四書五經) , 於是坐的士前往。南部在戰爭後成為廢墟 (最大可疑是和以色列的戰爭)。司機是巴勒斯坦人, 妻子和兒子都在戰爭中喪生, 在這裏謀生 (巴國早已國不成國)。他對男主角說一段肺腑話, 大意是宗教都是鼓吹和平, 只是人攪亂了。 

或者, 導演的確不認為這是敗筆多餘。畢竟, 世界上仍有許多人以宗教、「正義」之名發動許多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