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08, 2008

印度喀拉拉: 民眾科學運動--掃盲

喀拉拉邦的成功,為地區自治的經驗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鑒。開拓更多不同的向度和可行性。喀拉拉邦原只是印度西南部的一個小城邦,十多年前極其窮困。透過地區自治,村民生活獲得極大改善。雖然物質生活在一般人眼中仍然缺乏,但其精神、心靈比大多數處身發逹國家的群眾都來得富庶。也許,我們這些所謂「已發展」地區城市,是否應該吸取喀拉拉邦的經驗,在困境中尋求出路?

印度「民眾科學運動」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邦與邦之間不同的民眾科學運動獨立運作,但組成一個名叫「全印度民眾學聯網」AIPSN,(簡稱「全印科聯」),定期交流經驗。所謂「民眾科學運動」,便是把科學從有權勢者操控的手中奪回來真真切切的為民眾服務。過往科學知識都是被一小掫所謂權威人士、學者壟斷,遠離民眾的日常生活。那些「斬件」、割裂的科學知識無法與民眾相結連,產生關係。它們並不能根本地改善民眾的生活,卻進一步鞏特權階級的固利益。日新月異急速發展的科技,令大多數的弱勢者對其越加依賴。當上層與下層對科技知識的鴻溝愈來愈大時,社會分化亦愈加嚴重。民眾科學運動正為此開創一條出路: 讓科學回歸民眾。而「人民計劃運動」的推行,民眾可以投入參與科技的討論,決定怎樣及如何應用於實際生活上。一切從人民出發,以人民為重心。這和傅柯有關管治(Governmentality)的討論不謀而合。

喀拉拉邦是印度各邦中發展得最好的。在一九九六年,「喀拉拉民眾科學運動」KSSP( 簡稱「喀科運」)獲得「優秀民生奬」(Right Livelihood Award),被表揚為「促進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不論是掃盲運動或是其他民用科技項目,其出發點都是以人為重心,以村民的意願為主體。和現今一般的農業研究不同。參與其中的科學家並不是以高高在上的位置,「君臨」村莊,為村民帶來「拯救」。他們不以農村為落後的象徵,把割裂的、約化的「先進科技」引入其中,盲目追趕現代化的生產模式:大量生產,耗盡天煞資源。相反,這些科學家和專業人士,進入地區社群,與村民一起因應他們的日常生活、文化社會經濟等現象,來拼湊、改造合適他們的生產。這概括了他們對理想社會的模式,一套與主流不同的哲學觀:追求自給自足,簡樸充實的生活。

從喀拉拉的例子,使我們明白到背後存在的是一套怎樣的管治理念。這套管治理念是從個人為主體、由下而上的「另類」模式。謂之「另類」,純粹指出它跟現時主流强勢對管治的理解和習慣的不同,無半點貶低的意思。

管治(Government),其實充滿濃厚的道德味道,可詮釋為塑造(我們的)道德標準(Conduct of conduct)。它或多或少是一種已計算的理性活動。透過當權者及機構採用多元化的技巧和知識,以群眾的興趣、欲望、信念來塑造大家的道德標準,導至相異的結果和影響。而且,管治還可包括自我的行為實踐(Practices of the self)。喀拉拉的例子便是這樣的一個向度。它所實踐的地區經濟計劃,主要是從個體出法的,牽涉到個人的自我管理。整個的民眾科學運動,包括掃盲運動、各項民用科技發展,都是由民間地區主導的。政府下放權力,讓各區按著自身既有獨特文化和個別情況,自己管理自己,為該區訂定最合適的發展計劃。包括喀拉拉以內的民眾科學活動,都是由村民自發自覺展開,當中並沒有印度中央政府的直接介入和干預,讓事情得以順利繼續。從政治制度上,這種「自治」的向度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若從另一層面切入,村民所信奉的一套哲學思想,便是道德層面中的「自治」,村民的行為操守及價值觀,都深受其影響。他們自覺有改變現狀的必要,於是齊齊起來參與相關運動。透過「掃盲」運動,文化種子植根,公眾討論變得熱鬧,他們思想開始跳動,對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傳統展開反思,批判,甚至革命。印度婦女的地位在運動過程中得以提升,得以重拾自尊自信,便是一個最佳的例子說明。由始可見,思想改變,同時會帶來生活上的變革。

今時今日的香港,所面對的問題同樣是貧富懸殊日益惡化,社會各階層的矛盾、對立情況劇增。失業率依然高企,職業再培訓課程幫助不大,「低技術」、中年人士的失業情況仍然嚴重。基層市民的生活倍添艱苦。政府雖然不斷提出各項措施「救市」:上環大笪地、維港巨星滙、藝墟、皇家馬德里訪港……但這些都只是「花招」、「虛火」,實質效用不大。港府曾經提出要推動本土經濟、地區經濟:各區發展現、發展其獨有特色,吸引市民及遊客。可是全都欠缺成效。喀拉拉邦發展經濟地區的寶貴經驗,實在值得我們的政府借鑒。

喀拉拉,以至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和我們相距甚遠,但其圖書館數目巨、文化事業發展之旺盛及濃厚的閱讀風氣,我們實在望塵莫及。要有思想上的變革,文化閱讀風氣的普及不可少。政府應該學習喀拉拉推廣普及閱讀的習慣,而這習慣並非只在各校園內推行,絕不應忽略市民大眾,尤其是那些基層人士。印度政府在教育支出雖然大幅削減,但仍佔國家總支出的百分之二十八。反觀香港,教育開支經常只徘徊在百分之十八,而且近日還有大幅削減(事在必行)之勢。印度的教育制度令有志讀書的人都可得到滿足,而本港近日的言論是指大學生數目過多,有檢討的需要。難道港府認為大學生數目已經很充裕?它的確有安於現狀、知足常樂的「美德」。

此外,港府亦有需要檢討所謂的地區經濟發展藍圖。港府所推行的所謂「地區經濟」,根本只是虛有其表。政府只是一廂情願、或是跟從所謂的專家顧問報告,「建議」該區的發展方向及可行性,未有徵詢地區居民的意見,便充充成交了事。完全忘卻地區經濟之所以能成功,地區居民的主動參與介入是很重要的。沒有地區民眾的參與,那些由政府推廣的所謂地區特色,與群眾沒有絲毫連繫,也就和一個大型佈景板無異。喀拉拉邦的成功經驗,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希望政府會加把勁,追趕落後的步伐。

注: cus329 考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