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07, 2008

蝙蝠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要希望, 定要真相?

當《蝙蝠俠 - 黑夜之神》則勢如破竹攻陷暑期票房之際, 另一齣同樣探討「罪/人性」的電影《賊兄弟連環劫》卻只有3間戲院播放。前者強調「人性的光輝」, 後者則刻畫人人都是罪人, 兩套電影的導演選取不同的角度, 票房又有天壤之別, 實在有趣。

對蝙蝠俠的電影、漫畫或動畫認識不多, 印像中他就是大英雄, 駕着超貴和性能超勁的蝙蝠車維持葛咸城的秩序。票房大收, 好評如潮。無它, 經典漫畫故事拍成電影, 基本上已穩奪漫畫迷的票房。大製作、特技、驚險場面、刺激音效、節情緊湊、高潮一個接一個, 已經是票房保證; 再加上在港取景3日, 有港人熟悉的陳冠希, 或多或少本地觀眾又加了些感情分, 在暑假檔期收旺場, 意料之內。

整齣電影最吸引(「賣得」?) 的地方, 大概是不停重覆一條公式-- 不斷設置兩難局面, 一次又一次挑戰觀眾的道德界線: 蝙蝠俠要選擇救深愛的人Rachel, 還是代表葛咸城反惡勢力希望的檢察長Harvey Dent ; 若不殺死知道蝙蝠俠身份的核數師, 小丑威脅遂一炸毀市內醫院; 又威脅兩艘分別載滿數萬名囚犯或平民的郵輪乘客, 船均裝有炸彈, 各持對方的引爆器, 他們或是先引爆對方的船, 或是待限時一到, 被小丑一同炸掉……

在正常社會運作下, 一切看似黑白分明。只有當不依常規運作的事情出現, 既有認知、觀念不能解釋時, 人被逼到絕境, 個人信念會否動搖, 才是真正的考驗。不過, 導演始終把每次考驗都成為彰顯為人性光輝的場景。(總不明白, 所謂人性真善美的事, 為何要到最嚴峻一刻才出現? 不其然想起四川大地震的報道, 感覺很像。)

電影一直強調希望和信念。市長、局長、檢察長、法官、蝙蝠俠拼命抵抗惡勢力, 就是要為葛咸城市民帶來希望。兩艘船上的乘客沒有按引爆器, 就是要人相信人性本善──即使是惡貫滿刑的罪犯。甚至檢長察因痛失愛人而變成雙面人, 局長和蝙蝠俠的共識是: 繼續隱瞞, 把一切惡事算到蝙蝠俠身上。

電影中唯一對這「安排」有少許疑惑的, 只有經歷蝙蝠俠拯救的局長兒子, 他不明白為什麼要說蝙蝠俠殺人。他爸爸接着淡淡道出「黑夜騎士(Dark Knight)」的故事, 命運注定有些人 (即所謂「英雄」)要「忍辱負重」云云。

電影旺場, 是否意味大家至少接受/ 同意結局。不禁在想: 若其中一艘船爆炸、死掉的是檢察長或市民發現檢察長是雙面人, 故事可以怎樣繼續, 葛咸城的市民/ 觀眾又能否接受?

原來為社會著想, 「希望」不可幻滅, 真相要被竄改、隱瞞。

題外話:
初看片名, 誤以為「黑夜之神」是指蝙蝠俠的強勁對手小丑。看罷才知指的是蝙蝠俠的宿命。看真一點, 英文「Dark Knight」, 頂多是古代的騎士、武士, 怎能翻譯為「神」呢? 又或譯者已經看透蝙蝠俠的心腸: 擔當黑夜中葛咸城的守護者/ 神。其實, 蝙蝠俠在日間早已是權傾葛咸城的商賈, 他的一言一行, 早已主宰無數人的生活 (如協助政界籌募經費)。

喜歡蜘蛛俠多一點。他較平民、真實, 同樣要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他未「顧掂」自己時, 已經選擇公義。相反, 蝙蝠俠有錢、有技術、有人材, 萬事俱備, 繼而執行公義, 又有何難? 再者, 市民街坊可以幫蜘蛛俠. 蝙蝠俠卻自己搞掂。唔…我總不相信一個人的英雄, 可以當一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