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08, 2008

從文化研究角度看流星花園及其暴力現象

「我們必須重視當今媒體所傳遞的文化價值觀,雖然我們不一定有一致的答案,但至少已問對了問題。」[1]

緒論:
今時今日, 人類踏入資本主義晚期年代, 各種消費模式主導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文化工業伴隨著資訊爆炸的年代高速發展, 亦成為被消費的對象。並帶來各方面的影響。生產商為了獲取最大的利潤, 使文化產業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大眾文化在商品化的過程中, 往往加入大量符號(Sign), 象徵各樣的意義。消費者所消費的, 可能就是這些象徵意義而並非商品本身的固有真實價值。以傳播媒介的主導強體電視為例, 每日發放各種充滿符號的節目, 其隱含的文化意義正影響我們的價值觀, 使我們不得不留意的。

近期一套隱含暴力文化的台製電視劇集<流星花園>在中、港、台三地大受歡迎。劇中主角人氣急升, 該劇的VCD, 唱片及其他相關產品均熱賣中, 創造了一個流行神話。究竟, 它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怎麼樣的社會文化現象?

<流>劇內容介紹:
首先, 且讓我們了解一下此劇的內容結構。【 流 星 花園 】 改編自日本著名漫畫家神尾葉子代表作 <花樣男子> 的故事。故事的起源在一所由四大家族為培養優秀的接班人所創立的超級貴族學校。因此, 身為四大家族之後的F4-- 道明寺(後稱寺)、花澤類(後稱類)、西門和美作-- 在學內一直都擁有牢不可破的地位,沒有人會和他們對抗。

一天, 一位平凡的女子-- 牧野杉菜(後稱杉菜)-- 為著父母要她「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心態來到這裡就讀。杉菜為好友李真出頭, 得罪了F4為首的道明寺, 被F4貼上「紅字條」。「紅字條」是F4一貫逼人退學的手段, 全校同學都會用盡各種方法幫F4一把, 大部份同學都會捱不下去而選擇「自願」退學。杉菜雖然吃盡苦頭, 但並沒有因此屈服退學。

杉菜有著「雜草精神」, 絶對不向任何環境妥協, 她決定還以顏色, 更給寺貼上「紅字條」。她可謂F4自長大自來, 第一位反抗他們的人。也許因著這份特別, 寺開始瘋狂地鍾情於她。從此, 便展開了她與F4之間的愛恨情仇。


<流>劇與博得里拉的符號論述:
故事情節一點算不上新穎, 描述一段富公子戀上「窮家女」的童話式戀愛故事。感覺有點像<灰姑娘>的現代版, 與<窈窕淑女>、<風月悄佳人>同出一徹。蔡岳勛導演、F4及徐熙媛給它演成真人版, 以吸引的角色造型、「抵死」精警的對白、再配上奢華的服裝埸景, 完完全全把流星般的夢幻呈現出來。成功創造了流行神話, 俘虜了中、港、台、新加坡等地少男少女的心。

這正正切合博得里拉(Jean Baudrillard) 對後現代及符號的討論(Toward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提到傳媒事業的的蓬勃發展是一個後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傳媒正如一部「製造虛擬片段的機器」, 不斷再生產影像、符號和密碼, 造成一個虛擬的現實世界。從前, 人人都以為傳媒有如一面鏡子, 反映或代表現實的景況。但是, 現在的傳媒所生產的是「比真實還要真實」的影像, 遂漸把真實「溶解」。傳媒和現實的「內爆」使兩者的分別愈來愈少。

<流星花園> 便是透過「銷售」幻象-- 極其浪漫、仿如童話式的戀愛情節-- 而成功的。製造夢幻的同時, 又不忙加入貧富懸殊、失業等現實情節。一下間, 杉菜平凡的家庭拉近了這劇和我們的距離。真實和夢幻的交錯下, 真假再難以清楚的劃分, 觀眾的幻想空間由是可以無限擴大和繼續。不論血氣方剛的少男少女, 或是四十來歲的已婚婦人都十分著迷。男女觀眾都投入其中, 幻想自己是當中的主角。少男少女是著迷於戀愛的憧憬, 婦女乃藉此重温年輕時戀愛的浪漫。觀眾會替寺和杉菜的戀情未有進展而著急, 也會為西門替小優(杉菜的朋友) 出一口氣而拍掌高呼。他們幾乎忘記這些都是媒體所製造出來的幻象, 把劇中角色看成和我們沒分別的活生生人物。事實上, 不少觀眾在現實中仍慣以劇中角色稱呼他們演員仿佛成為劇中人物的象徵。真實與虛擬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博得里拉亦及現代的消費多屬於「象徵性的消費」, 產品都要被符號化才成為商品。消費者所消費的, 並不是產品本身的價值, 而是所隱含的象徵價值。而這些象徵意義往往是由廣告所生產的, 並且愈來愈與產品脫離關係。商品包含「文化」愈來愈成為趨勢, 由是, 象徵性消費是相等於文化消費。象徵性消費是現代物質充裕社會的一個特徵。消費者本身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要, 也不意識到真實的產品背後是一個幻象而已。

<流>劇中, 每一個人物或者情節都是一個符號, 各自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 F4代表了上流社會階層, 擁有羨煞旁人的財富、地位; 既英俊瀟洒, 又是運動健將, 是全校眾人的偶像, 不少少女亦為之傾倒, 是社會上一般對成功理想男士的象徵。杉菜父親中年失業, 母親是個典型「師奶」; 整天擔心沒錢交租, 生活朝不保夕代表一個平凡的家庭, 社會上的草根階層。

寺對愛情專一、執著、痴情, 是女性理想情人的象徵; 杉菜不怕權勢、不貪慕虛名, 是一種理想人格的象徵。寺的母親反對代表社會一些統治階層, 守舊勢力。寺和杉菜的故事是象徵著一段跨越階級性的戀愛, 突破傳統界限。他們不惜一切與寺母親進行對抗, 象徵一場為愛情而進行的階級鬥爭。在這場鬥爭中, 杉菜(社會上的失敗者) 獲得眾人的支持; 而寺母(社會上的成功者) 則處於孤立狀態; 而且連寺和莊(其子女) 也不認同她的作為, 象徵下層人士比上流社會的人擁有更高尚的情操。最後, 寺母因多番受壓而作出讓步。失敗者變為成功者, 兩者地位逆轉過來。表面上, 觀眾是消費這個浪漫的故事。實際上, 他們是消費故事中符號背後的各種象徵意義, 藉以滿足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

<流>與暴力:
除了浪漫的戀愛童話, 暴力在此劇亦佔著重要的位置。基本上, 此劇對使用暴力絶不抱負面態度。劇中的F4, 是喜愛使用暴力的一群, 在校內肆無忌憚使用暴力欺壓同學, 令學生入院留醫。這些事更被他們常常掛在嘴唇邊, 以顯示他們有多厲害、好身手。杉菜被貼紅字條, 全校同學一起出動各出其謀欺負她。向她動粗已不在話下, 而暴力的使用更觸及性層面。有兩位男生及寺都企圖侵犯杉菜, 以此作為教訓。寺和杉菜的故事從暴力開始, 他們的戀愛亦如是。暴力在劇中成為解決問題及報復的方法, 這是不容置而的。

一直以來, 老師家長都向我們灌輸暴力的不是。古語亦有云:「君子動口不動手」。暴力既是我們一貫所厭惡的, 但何以一套崇尚暴力使用, 甚至有「暴力可以解決問題」意味劇集, 竟會如此大熱, 成為流行神話? 本人身邊的朋友同學不乏「流星迷」, 及至他們的母親都十分喜愛此劇集, 曾就此訪問他們對此劇的意見和喜愛原因等問題。

概括而言, 他們對此劇的總體印象都是以浪漫、惹笑為主。大多數人都是一面倒喜愛劇中寺對杉菜專一單純、不顧一切的愛, 覺得這樣很浪漫。寺為杉菜在生活各方面作出遷就, 多次英雄救美等都令人感動得很, 寺遂成為眾女士們的「白馬王子」。類和杉菜真摯的友誼、 杉菜父母互相怪責的吵鬧片段, 暴發户兒子青和的土氣…… 全部輕鬆惹笑; 情節明快謹湊、乾淨俐落, 每集一高潮, 都是吸引他們的原因。

不過, 對於此劇的暴力問題, 竟沒一人提及。曾經刻意問一位喜愛此劇的朋友是否認為此劇含有暴力成份。「無。」這是她即時的回應。後才再加以補充:「… 有少許暴力片段… 但可能因為我已知這是由漫畫改編而的, 所以對於劇中的暴力鏡頭, 只會覺得誇張、「搞笑」, 並不是真實的。」每位觀眾對媒體所播放的訊息都可以有不同的詮釋閱讀。這便涉及霍爾(Stuart Hall) 對於觀眾閱讀(Audience reading) 傳媒的討論。

<流>與霍爾觀眾閱讀的討論:
Stuart Hall 有關電視符號化及解碼化的論中 (Encoding and Decor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 他認為電視生產的意義是經過三個階段。首先, 傳媒工作者會把以一些「活生生」的生活事例有意思地加入視節目中。在第二階段, 這些意思會按著合乎視所使用的語言生產出來, 他們會變成主導的思想。最後, 在第三階段, 觀眾便會自行解碼閱讀, 用各種不同方法來閱讀這世界。換句話說, 由電視媒體所產生的意思和訊息並不是直接傳送給觀眾的。生產訊息者會以日常生活的事例符號化, 然後再由觀眾自行以相關經驗進行閱讀。所以, 這些訊息在生產至閱讀時或許並不相符。跟據他說, 通常會有三種閱讀程況。下文將以<流星花園>為例略作解釋。

第一種是霸權閱讀( dominant hegemonic reading) 意指觀眾基本上是完全接受由媒體所生產的意識形態。<流星花園>中主導的意識形態是浪漫、誇張、由漫畫改編的愛情故事, 滿足眾人對戀愛的憧憬。一位大學一年商學院女生受訪者, 看此劇期間她正從事一份暑期工。每天上班時便想著下班後可以收看此劇, 成為一份獎勵。她覺得此劇「搞笑」(如寺初時的「菠蘿頭」)、無聊、脫離現實、可以滿足幻想欲。寺對杉菜的感情很純真, 令人感動。她道此劇可以滿足到她現實「得不到的東西」, 看時很開心、感動和享受。她認為生活需要有憧憬、渴望, 這樣工作時會開心點。此劇帶給她工作的動力, 令她有目標工作; 也是她與朋友閒聊的話題, 更因此到了台灣旅遊。她和大多數人一樣, 完全沉醉於浪漫氣氛中, 從未想到當中包含暴力問題。

第二種是議價閱讀 (negotiated reading), 觀眾會在接受部份霸權意識的同時, 也會因應自己的環境需要而所出調整。例如第九集講述小順禁錮杉菜, 以便向寺報復, 替受傷兄弟出一口氣。寺隻身營救, 並遭毒打。片段特寫寺遭毒打的情況, 頭破血流, 杉菜也被用木椅擊打。這可算是此劇的暴力之最。第十集兩人皆被送往醫院救治。在醫院裏, 其餘三名F4成員請偵探找出小順等人向他們報復, 並拍下照片告訴寺他們如何「凱旋而歸」。

兩集主題都是「復仇」。觀眾或許會覺得寺被毒打的過程是十分暴力, 但他們會嘗試理解這些情況: 小順過份使用暴力是不對, 不過他背後原因是為了一位被寺打至重傷的恩人「報恩」, 而且在最後關頭也心軟「放過」寺。他是一個有情有義、有惻忍之心的人。這樣, 觀眾會有點同情他, 甚至諒解他的作為。而且, 寺為所愛的人甚至願意犠牲性命, 更是英雄的表現。男觀眾會幻想成為英雄, 女亦希望擁有這樣一位男友。暴力並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

至於F3復仇過程, 鏡頭並沒有現場記錄, 只是從言語間表達:「有一段日子未能好好大展身手」、「就讓他見識見識F4的真正厲害」…… 他們的語調自負、瀟灑; 舉止優雅。觀眾只會覺得他們酷、型; 有義氣、敢於替兄弟「出頭」。大家都仿佛明白這是劇情「需要」, 是誇張的表達手法而已, 不會對他們的暴力行為反感。

而第三種情況是對抗閱讀 (oppositional reading), 觀眾會留意所接收的訊息, 並作出反對。這種反對的聲音絶大部份是由國內家長及「有關當局」發出的。國家廣電總局更發出禁播令, 全國各地電視台皆不得播放此劇。國內的教育界和文藝界皆認為此劇集意識不良, 過份暴力, 會影響青少年的心智發展。

北京娛樂信報的一位記者任嫣更列出了八大理由不看<流>劇。其一原因便是認為它語言和行為暴力鏡頭過多。劇中人物動輒用「猪頭」、「死三八」、「你是猪」等詞互罵; 你一巴掌、我一拳等鏡頭更是時常出現。<流>劇把這些暴力舉動平常化。她擔心這些情節若在校園流行起來, 便對青少年成長是沒有好處的。[2]家長亦然。對於<流>劇中F4「想打就打、想吻就吻」的故事情節十分不滿, 深怕會誤導其子女。

結論:
雖然觀眾對每個媒體節目都可以有不同的閱讀方法, 但傳媒商品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相信沒人會懷疑傳媒生存最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戀愛」和「浪漫」是最常被傳媒商品化的原素, 因為情最易令觀眾投入, 產生共鳴。只要劇集收視好, 廣告商便樂於投資, 電視台便可從中獲利。

<流>劇便是一個極典型的例子: 一個經現代的包裝的童話愛情故事, 以描寫人人都渴望的上流社會富家子弟生活為主, 觀眾都全情投入其舖天蓋地、如幻似真的浪漫情節裏。插入一些生活化的片段, 失業、半工讀等問題一直困擾主角杉菜一家, 而這些又是我們現正面對的環境。導演找四位高大俊朗的男演員當貴族子弟, 卻刻意找一位樣子不很突出的女演員當主角, 可見其苦心經營。眾人都仿如主角般平凡。平凡如她可遇上一位痴情的富家子弟, 同樣平凡的觀眾便幻想自己亦可能有此遭遇。

此外, <流>劇更進一步, 連劇中暴力的原素也被商品化, 讓觀眾有官能上的刺激和快感。暴力成為浪漫的手段。每次使用暴力都是「事出有因」, 深化劇中人物對「情」的表現。暴力過後, 隨即緊接浪漫的橋段, 成為一幕幕謂之經典、令人感動的場面。觀眾皆以為然, 不會作出質疑。劇情及拍攝手法使觀眾沒有厭惡的感覺。這絶對是一套成功把暴力完全浪漫化的劇集。雖然國內當局禁播此劇的做法過份極端, 但作為觀眾, 我們是不應忽視劇中隱藏的意識形態, 免得被它潛移默化。


參考書目資料:
1. Storey, John(1999), ‘Consumption as Texts Ch.5’, in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Edward Arnold, pp.76-107
2. Smith, Philip(2001),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Ch.9’, in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pp.151-166
3. Fiske, John(1989), ‘Commodities and Culture Ch.2’ in Understanding the Popular, Australia, Allen & Unwin Pty, pp.23-47
4. Richard Catlett Wilkerson, ‘Signs of Simulation, Symbols beyond Value :Jean Baudrillard and Grassroots Dreamwork in Cyberspace. (from website’
http://www.uta.edu/english/apt/collab/texts/dreamwork.html
5. Media Digest (from website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9803/mar_01.html
6. 當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歷史與理論 ( 網站
http://gadfly1974.nease.net/articles/foreign06.htm
7. 北京娱乐信报:不看《流星花园》的八大理由 ( 網站
http://ent.sina.com.cn/r/m/2002-03-13/75762.html
8. 当代流行文化与电视的合谋 ( 網站
http://campus.tom.com/Archive/2001/7/20-11926.html
[1] Center for Media and Values
[2] 北京娛樂信報: 不看<流星花園>的八大理由

注: Commodity & Everyday Life essa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