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試運用你在本課討論藝術與政治之間關係的心得,並綜合或選擇運用各相關理論家的見解,以及有關歷史的經驗批判地檢視和評論張廣天<美是一種戰鬥力>一文中,所提出的“人民美學”的見解和主張。
張廣天在<美是一種戰鬥力>一文中,首先介紹“限制性暴力機器”和“滲透性力機器”的兩種國家統戰的觀念。解釋兩者的分別和歷史的演變進程,提出對造就“滲透性暴力機器”的客觀環境因素。從而再提出“人民美學”的概念、基礎、本質和行動戰略,表達渴望粉碎滲透性暴力機器,爭取勝利。
從前的政府經常建立強大的限制性暴力機器,以強硬手段監控手民的思想,恫嚇全體人民,以鞏固政權。那時統治集團的注意力都圍繞上層建築,並未滲透一切,使世俗的生活趣味留有空間發展。可惜民間此時也沒有有效地利用美學趣味去爭取和改變自身的環境。逐漸,統治者意識到滲透性的暴力機器比限制性暴力機器的威力更大,而且可以有效大幅度降低成本。他們開始投放資源到民間時尚、世俗品味各方面,以潛移默化的手段暗地裏操控改變人民的思想,創造有利其統治的神話。這是無可否認的。
無形的帝國主義藉著工業化發展、收編所有的民間藝術,規範化的大規模生產;透過商業消費、流行文化、媒體事業等各方領域,進佔世俗的時尚品味空間,主導大眾的審美趣味。這些籠絡人心的措施,使人民變得麻目。大伙兒只管拼命追求時尚,緊貼潮流尖端。卻忘記反思生活,放棄鬥爭、革命,統治者也得以長治久安。於是,作者重新提出人民美學的運動概念,希望挽救當前局勢。
根據作者描述,在限制性暴力專政時期,初期的世俗美學和人民美學站在同一戰線,成為抗爭資產階級美學和整個統治美學對立面。可是在滲透性暴力專政時期,部份的世俗美學與統治集團合謀,與人民美學對立起來。自此,變了質的世俗美學成為統治者的同謀,使人民的聲音意見變得單一化。
人民美學的基本立場是從世俗審美活動出發,包含積極人生革命價值觀,能夠體現嚮往解放的一面。不過,不是所有民間創作都等同人民文學。雖然人民文學是從世俗生活出發,但它的內容並不包含低俗趣味。相反,它「通俗並不庸俗,高尚並不高雅」。
在作者而言,人民美學的基礎就是人民的立埸。人民是擁有具體性和行動性的特質。人民群眾從數千年被壓迫剝削的歷史中,逐漸確立反抗和鬥爭的人民立場。所以,人民美學是鬥爭的美學,也是創造的美學。民間美學體現了美的原則──就是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作者舉出劇作家布萊希特欣賞中國傳統京劇的原因,就是在於其可以以「行當化、程式化、虛擬化、結構化」表達生活的事物的本質。京劇的形式刻意使觀眾保持距離,但其美學卻與觀眾的生活產生共鳴。這樣的藝術才能更有效地使觀眾審視人生,實現鬥爭的目的。
緊接上文,作者提出以「文藝遊擊戰」為戰略運用。他覺得人民美學需要負起解放運動的先鋒使命,主動出擊,與權力和資本操制的暴力機器進行抗爭,以文藝進行革命。第一步就尋找敵陣的弱點,再建立根據地。首先向那些仍未受主流藝術媒體污染的群眾,以民間藝術薰陶他們對生活、對美學的觀感,繼而揭發滲透性暴力的陰謀,令他們產生認同。另外,爭取在文學、美術、電影等滲透性暴力仍未能攻下的戰線建立生存空間,穩固陣地。第二步,就是懂得利用資產階級的廣播宣傳技倆,以革命的包裝炒作對付反革命的包裝炒作,去接近、影響並改造人群。第三,革命家當把自己塑造成有人格、素質和世俗魅力的人。它們是美的武器,可以有助發揮美的戰鬥力。這樣才有機會迅速影響民眾心頭健康的一面,擴大戰線及革命力量。第四,明確地指出文藝作品的美學價值是在於殺傷對手和激勵民眾。創作大量的民間藝術,使更多的群眾可以自己掌握文化創造的知識,帶來更持久的果效和影響力。
綜觀全文,作者清楚地說明限制性暴力機器和滲透性暴力機器的歷史發展進程及所帶來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揭示當下資本和權力對群眾思想操控的真面目。他充分了解現時大眾審美和時尚追求趨向單一化的危機禍害,於是重新審視人民美學的真正目的及意義──在於創新和鬥爭,並且建議四項具體實行文藝革命的可行方法,為文藝戰事提出了一個清晰可繼續前進的方向。
注: cus216藝術與政治 功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